输出式学习法的案例
在余秋雨老师一篇散文中读到一句话:”一边往回走一边回忆刚才阅读报栏上读过的文章“当时受到启发,难怪他能记住那么多东西。现在看来这就是输入法学习法的主动回忆法。
大翻译家傅雷先生刚到法国在法国留学的时候, 为了更好的学习法文,他便尝试着通过翻译法国文学作品的方法来学习法文。这也是一种输出式学习法中的实践运用法。
爱因斯坦一生有喜欢与人讨论辩论问题的习惯。
杨振宁先生回忆在西南联大学习的时候说,我们辨认量子力学,睡了之后又点起蜡烛重新讨论,长达四五个小时,因此研究生得到知识最多的不是老师,因为与老师见面的时间有限,不是书本,而是同学,通过辩论,把细节搞明白了。讨论也是一种典型的输出式学习方法。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讨论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我们知道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都是对话体,很多时候他都在与人辩论。苏格拉底到处找人辩论的目的何在?我想便在于通过对外输出来梳理自己的思路。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思考的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看数学书非常快,一本别人需要十天半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两个晚上就能看完了。因为据说它具有在黑暗中看书的本领。它的具体做法是,他在灯下对书里的题目思考一会儿,便关灯上床,对题目进行回忆、推理。碰到难处,再打开灯看一会儿书。
在政治、科学、文学等多方面都获得巨大成就的富兰克林,只上了两年学,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伟人,固然有天生资质与后天机遇的因素,在他的自传中所透露的他的学习方法也足以给我们启发。他说学习写作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首先阅读优秀的文章记住其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写,再和原文进行比较,改进。如此两年下来这个只上了两年学的青年便能独自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了。
相比于整天背诵优秀范文这种只注重输入的学习法,他这种一边输入一边输出的学习方法显然更高效。另外,富兰克林同样有辩论的爱好与习惯,他从小喜欢阅读,并经常与另一个同样喜欢阅读的小伙伴就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辩论。后来,两人为了避免当面辩论时伤和气,专门改成写信的方式进行论辩。
梁启超先生给青年自学的文章中提倡,青年要怀着著书的打算去读书,他说泛泛而读书没有什么所得。应该是一面阅读,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文章,这样就不是另外一回问题了,你所读的自然加倍加倍受用。梁起超的此种阅读方法显然变输入主导为输出主导。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学有所成的人,虽然具体的方法、习惯可能不相同,但他的学习方式肯定有意无意的具有对外输出的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