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419239/f0c5472ccd533fa0.jpg)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中国传统的节日总是和某种标志性的食物相联系,比如春节肯定要有年糕,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有清明粿,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就是粽子了。
小时候总是盼着过节,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能吃上这些期盼已久的节令食物。唯独端午节是个例外,因为不喜欢吃粽子。
老家的常见的粽子有两种:豆粽和米粽。如果有得选还非要吃,我选豆粽,豆粽微咸,里面有圆豆,豆子放的多稍微能接受,最不喜的就是米粽,放了碱,颜色偏黄,闻起来有一股味道,吃起来真是嘴里淡出鸟来,啥味都没有,很难下咽。
小时候过节家里是不包粽子的,那时候逢年过节亲戚间都有“送节”,端午节前通常是乡下的舅舅或姑妈会送来他们自家裹的粽子和地里刚摘的水蜜桃以及新鲜的蔬菜,母亲将早早备好的回礼让他们捎回去。送来的水蜜桃很快就下了肚,但是粽子却一直挂在家中通风的柱子上,我们姐弟仨都没想起来要吃。因为不是自家包的,不知道打开是豆粽还是米粽,总要有人先试了一个才好下手。
每年都是豆粽先吃完了,米粽无人问津,端午时节,天气炎热,母亲怕粽子坏了浪费可惜,用白糖蘸、用油煎,想方设法让我们在粽子坏掉之前把他们消灭了,那样的吃法在那个年代算是很奢侈了,可是我们还是很勉强。
长大后,端午节时粽子的花样多了,有豆沙粽,蜜枣粽,红豆粽、花生粽…我都没有想过买来应个景或者尝个鲜,偶尔有朋友送了几个自家包的粽子,总觉得花样虽然多了,味道还是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对于粽子我还是爱不起来。
但是闽南的烧肉粽是个例外。
先生是泉州人,泉州的汤圆和肉粽都相当的出名,我很好奇:为什么叫烧肉粽,又能好吃到什么程度?私下里跟他唠叨过好几回,很想见识一下,尝尝味道。
那次应该是我第一次去婆家,婆家在闽南乡下,先生家是个大家族,他在家中排行最小,公婆老来得子,他们的年龄跟我外公外婆很接近,感觉隔了两代,而且婆婆只会闽南话,据说婆婆当时希望先生能找个能跟她交流的闽南妹子做她媳妇,所以我心里很是惴惴的。
那次见了家族中的很多长辈,那是夏天,有天傍晚我们从镇上亲戚家出来,本来应该回去了,没想到婆婆带着我们往古城墙方向走,先生小声跟我说婆婆要带我们去吃肉粽,我急了:这怎么可以呢!要吃也应该是他偷偷带我去呀,怎么好这样大张旗鼓,这下婆婆都知道我贪吃了!可是我不会闽南话,无法和婆婆交流,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她进了一家热气腾腾的肉粽店。
我第一次见到还有专门的肉粽店,店不大,里面人不少,里面一口大锅翻滚,据说是骨头汤煮肉粽,我们在靠门的一张小桌前坐定,他们用闽南话跟店里人交流,我东张西望,发现此地粽子的吃法也不同,粽子从锅里捞起来后,用大剪刀剪下,把粽叶去掉,装到盘子里,挤上红红的酱(后来才知道那是甜辣酱),再就着一碗汤,跟吃米饭一样。食客们都在埋头苦干。
很快,我的面前就有一盘的粽子了,一颗很大的粽子,有香菇、咸蛋黄、干贝、肥瘦相间的腌猪肉,内容丰富极了,糯米裹得不像老家的粽子那么紧实,有些松散似乎也是腌制过,非常入味,很香,稍有些油腻,但是蘸上甜辣酱,配着苦菜小肠汤,好像刚刚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3419239/b18fac088deb291b.jpg)
据先生说这家店是他们镇上古城里的老字号,每天从早到晚生意都一直很好,他也是第一次来,都是托了我的福。
从肉粽店出来,我心里踏实了,我的婆婆她应该是在心里接受我这个外地的儿媳了。
几年后的春节,我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回婆家过年,为了添置一些儿子要用的东西,我让先生读小学的小侄女带我去镇上超市,买完东西回去的时候小侄女带我往另一条路走,我以为她也要买东西,结果她舞了舞手里的钱,跟我说“奶奶说你喜欢吃烧肉粽,让我带你去肉粽店。”我惊呆了,真的没想到婆婆把这件事记得这样牢!冬天,靠海的古城风很大,很冷,但是我的心暖洋洋的。那天我没有再去肉粽店,但是把这份情深深的放进了心里。
我跟婆婆年龄相差很大,生活环境截然不同,语言根本不通,我们婆媳之间相处的不多时间里,最多的交流就是"吃",她喊我吃饭,我告诉她吃饱了,仅此而已。我肯定不是她理想的儿媳,她的心中也许略有遗憾,她对我也许是爱屋及乌,但是那颗肉粽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她对我的疼爱之心。
所以,几年后她过世的时候,我按照闽南农村的习俗,披麻戴孝,在祠堂里整整守了一周。先生的发小跟他说别家城里的媳妇很多是出殡那天才露面,感叹我何以能够如此,其实不难: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
对了,婆婆过世的时候是农历四月底,跟端午节很接近。
现在,公婆都不在了,我们很少再回乡下老家。但是每次有去泉州,都会寻到西街,要一盘烧肉粽,再来一碗小肠汤。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此刻,我最想吃的还是一颗闽南的烧肉粽。
可能是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特定食物当中都蕴含着某中特殊的情感吧,于我,闽南的烧肉粽就是这样的一种食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