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闲来没事,拉了一单滴滴的「顺风车」。上车的是一位新东方的英语老师。路程不长,但聊的挺好,如果路程能再长些,估计能说到美国宪法了。
在回程的路上我放慢了车速,等待着附近的订单,希望不要空车返回。遗憾的是,中午即便是地铁站的位置,也少有往开发区方向去的人。于是我放弃了接单,开始盘算着成本和利润,并筹划着什么时候可以把油钱开出来,什么时候把PS4的钱开出来,什么时候。。。
我算是有点洁癖的人。开车的时候喜欢独处,喜欢听歌,不喜欢搭载陌生人。但忽然之间我就成为了一名滴滴顺风车车主,并且乐此不疲,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类连接人和车的服务会有如此魔力?
想了想,大概有三点原因:
-
对乘客来说,这种O2O的出行方式有效降低了他们的「出行成本」。无论是专车、快车、还是顺风车。拿投资人的钱做高额补贴去换取市场份额,从而上市圈钱,这似乎成了所有O2O企业的唯一玩法
-
对司机来说,赚钱门槛低。可以分两部分来解读这句话,一个是赚钱,一个是门槛低。在我这样的一个次一线城市(其实就是二线城市),对大部分中产或有志向成为中产的人来说,目前的工资体系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的开销。哪怕是在我们眼里已经赚的足够的多人,也经常认为自己的钱不够花。一句话总结就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速度远远甩下了工资增长。而汽车单价的降低和车本学习的容易,让城市里的大部分人群都具备了在这一领域赚钱的必备工具。剩下要做的就是将一些不开车的闲散时间利用起来。加上O2O企业不怕烧钱的优点,单位时间获取利润的成本远远高于工资或者其他兼职方式,因此一传十,十传百,叫车服务的司机人群也成为了一个个不可忽视的媒体为这类服务摇旗呐喊。
-
确实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需求。不论是打不到车的上班人群,还是不愿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高端人群,无论是哪种叫车服务,都轻易地解决了他们的出行需求。一种更先进、更有效率的工具,自然更容易被接受,被传播。
那么这类连接人和车的叫车服务,到底有没有问题?从目前来看,他们的问题仍可归纳为三个:
-
高额补贴不可持续。不论是对于乘客还是司机,对于接纳高额补贴已是司空见惯。对于任何一方来讲倘若没有了补贴的诱惑,都会使这个循环链条出现松动,倘若司机觉得干跑不合适了,乘客认为太贵不愿意使用了,这类叫车服务的泡沫就到了该破裂的时候了。
-
这种所谓的「共享经济」叫车模式,真的解决了城市里的交通和污染问题吗?我没有具体的数据分析,但凭直觉判断答案是:并没有。更多的是A不开车了,然后坐上了本来不开车却因为补贴而出行的B的车。车辆并没有减少,解决污染问题更无从谈起了。现在越来越认为这种「共享经济」的模式并不是真正最后完美的解决方式,而是忽悠投资人的口号罢了
-
目前的这种叫车服务,更多的起到一种连接的作用。作为一个平台,将人和车联系起来,加上高额的补贴,似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某个平台的补贴稍微高点,人们可能就会蜂拥而去。所谓的服务应该能提高些更深层次的内容。我曾经认为,可能是目前的数据量不够大,还能进行所谓的数据分析。但考虑到Uber已经积累超过5年的运营数据了,在数据的深层挖掘方面依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更遑论其他刚刚起步的国内服务了。数据挖掘方面的提高,可以改善司机的空驶率和提供车辆的使用效率,才能做到真正的共享和环保,而在目前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似乎短时间内很难得质的提高。
总的来说,人车服务将是未来几年的科技热点。但就目前来说,人车服务火爆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资本,而不是科技。不知道这就是O2O的特点,还是这个浮躁社会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