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数字化学院写作营
走夜路时请放声歌唱

走夜路时请放声歌唱

作者: 晓黎 | 来源:发表于2022-06-29 19:05 被阅读0次

    又是一年的高考,而2004年高考像一把刀,把我的记忆划成了两部分。高考的遗憾像一根刺,一直刺痛着我,在后来的日子里遇到问题时总觉得应该再试试,再去弄清楚一点,不要轻易地认输,更不要轻易地下定论。就是这样再试试加弄明白的心态,让我无论换到什么工作岗位,在什么领域,也不管一开始基础如何,都想去弄明白,于是胜任了看起来差异很大的工作。再回首时发现这份遗憾在多年的磨砺下已悄然已经成了一把双刃剑,从一开始的失落到激励,最后变成了持续学习的习惯。从结果来看,或许也是一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过到现在,我也不是职场上的精英,所做的产品也没有特别的成功,还是普普通通中的一个,正如身边的任何一个你我他。但这中间从走出高考遗憾、跨越专业、打破自己的知识圈、到实现内心的自洽,还是有很多感慨和思考,所以作为万千中的你我他分享这样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工作

    关于工作的描述,刚开始工作时无意间看到的《杜拉拉升职记》序言里有这么一段描述:毕业时一心想找份好工作,但到底什么样的工作算好,心里没底,也闹不清自己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工作几年后才发现,理想的工作首先是自己喜欢的,然后是自己擅长的,最后是能够满足自己获得想要的生活质量的。如果再加一条,就是合法合情的。多年过去,依然觉得这段描述很棒。

    到我自己的工作经历,从刚毕业时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进入汽车这个行业,然后一步一步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最后来到从未经历过的咨询公司,这中间有很多跨越,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坚持,变得逐渐擅长。

    不管是刚毕业还是换了行业,面对一份新的工作,如何从适应到擅长,有三个方面不能忽视:行业知识、方法论和软技能。

    行业知识又可以分为行业业务知识和相关技术知识。

    行业业务知识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从大的流程到不同环节的常识,对于做B端产品的同学,这个尤其重要。因为B端产品对行业知识的积累要求更高,只有产品的基本功,还不足以支撑完成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只有了解业务细节、流程,才能设计出合适的功能。持续在一个行业的深耕,不但能让行业知识得到继承,也能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在产品设计上给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在一个行业的深入,也能够在接触行业里的其他业务模块时触类旁通,快速上手。我曾经负责VWA项目的MNO业务,这块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但通过与运营商的几次沟通,加上对整个车联网业务的了解,能够很快形成MNO业务的概貌。每一个产品人,不但要具备USB人才的基础素质,更要让自己具有T型人才的可能,让自己快速熟悉新的业务模块,完成当前模块与其他业务之间联系的理解,缩短适应时间。

    相关的技术知识,从整车跨行到车联网,我的感受很深,因为所需要的技术知识相差太大。整车的开发过程对我来说,是非常具象的,产品的输出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要么数模要么样件。但软件产品,我就傻眼了,突然做一个“看不见”的监控平台,与我原有的知识储备也没有关联性,很多东西我在方案上连基本的可行性都无法评估,甚至是与开发沟通过程中无法理解他们说的话。比如做监控平台portal的搜索功能时,我希望能够用简单的方案记录最近一个月的搜索历史,开发说会把搜索记录存在cookie里,我听完并不理解。还要问可以存多久,是不是换个电脑登录还可以看到。开发只能继续解释,cookie是存在前端的,本地存储是永久的,除非用户手动清除,所以也不需要PRD里定义到底存多久的数据。如果我当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常识,就可以快速沟通下去,沟通效率大大提高了。所以产品经理可以不会写代码,但不能没有一些基本技术常识,这样能够与开发沟通起来更加有信心,同时也能够把自己的设计意图有理有据地进行解释,并确认最合适的方案。不但高效完成沟通,也促进了与开发的友谊,赢得了开发的尊重,谁愿意总是对牛弹琴呢。

    方法论学习的重要性与时机

    当工作多年后,很多人会认为方法论是一个很虚的东西。尤其是处在以交付为主的甲方环境,大家会更加不在意这个东西。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但这种思路对一个跨行或者刚工作的人来讲,可能并不友好,因为无法有一个全貌的认识,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容易有一种“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什么”的感觉。所以首先需要对产品有个整体概念,对产品方向、业务领域和用户类型进行全貌的了解,从中找出自己喜欢和合适的产品方向、业务领域,确定今后打算做哪类用户类型的产品。其次是练好产品的基本功,不管是刚毕业还是要转行,这一点都很重要。基本功包括产品常用的工具使用、需求分析、用户调研、竞品分析、方法论等,这些在很多产品的书和垂直论坛以及公众号上都可以看到。拥有了这些基本功,能够提高自己把思路转变成方案的时间,也能够进行规范的输出。不但提高工作效率,也提升个人品牌形象。

    记得做新能源监控后台时还闹过一个笑话,当时我找了两家竞品,对比后选了一家功能和产品体验相对更好的,拿着他们的后台操作说明书兴冲冲发给了开发,然后组织了会,告诉大家我们需要做这样一个东西。前端经理立马怼了:PRD没有,原型也没有,怎么做?我心里嘀咕,我做硬件就是这样啊,拿来一个样品,自己测测尺寸,就可以三维建模了,然后出图纸、开模具就行了。现在“样品”都有了,为什么不行呢?尽管被怼得委屈,但毕竟是跨行,还是会后虚心找前端经理了解了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流程和产品经理需要提供的文档。经过痛苦的思维转变及向同事请教,我完成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稿产品文档及原型设计。这就是缺乏最基本的方法论导致的后果。现在回想起来,前端经理怼的已经算是客气的,哈哈。

    同时,如果与其他人交流,对自己的方案容易没信心,不知道这样的solution到底是野路子还是规范的。这种情况下就不容易清晰、准确表达,好像也都知道,但又好像说不明白。所以,对于新人,边工作边系统学习规范的方法论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经验还不够丰富时面对复杂项目,避免产品有结构性(阶段、某些分支场景)的缺失,保障产品的完整性。

    方法论的学习资源很多地方都有,我们凯捷也有一套自己的产品方法论体系,叫做《迷榖成长训练营》。之所以叫迷榖,来源也很有意思:山海经里有一座招摇山,山上有一种树木叫迷毂,它的花会发光,可以照耀四周,人若佩戴着此树的枝就不会迷路。迷毂成长训练营一共10节主题课,除了最后两节课是敏捷交付框架scrum和敏捷实战建议,前八节课包含了产品从需求到设计到每个方面:

    1、产品愿景和价值定位

    2、用户分层和用户画像

    3、识别需求价值

    4、用户故事地图与需求愿景

    5、需求的生命周期

    6、产品演进规则

    7、竞品分析与竞品现状

    8、用户旅程与需求定义

    每节主题课讲述了这部分的思维和实用工具,还系统地进行从概念到实操的作业训练和讲解。

    同时,逻辑思维也很重要,这个是产品经理的灵魂,我当时之所以有勇气去跨行,除了公司的安排,也是因为对自己逻辑思维的一点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实现这个突破。如果产品经理自己的逻辑都不清晰,小到产品评审时被开发挑战无法顺利完成评审,大到产品上线后用户体验差。

    软技能

    首先是工具的使用,无论是办公工具还是专业工具,熟练的使用不仅能够事半功倍,也能提高自己的输出质量,在细节上更加专业和规范。这也是在面对客户时的要求之一。

    其次是时间的安排,学会使用优先级,高效的利用时间,工作更有节奏。

    最后是表达的能力,准确、凝练,提高表达的效率,也避免沟通过程中的误解。

    学习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很多时候说不准工作会发生什么变化,公司的业务会怎么调整。新东方从教育培训到直播,业务调整需要大家都重新学习,知识和技能就需要迭代。而我自己,从材料专业到做结构设计、从零部件到整车、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头几年学的三维建模、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模具与注塑工艺、整车研发和四大工艺,到现在都没有用了,现在用的知识和技能都是这几年重新学习的。这种不断的被动学习,也让我体验到了成就感,可以从多维度去理解一件事情,所以慢慢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发现舒适区以外的乐趣。

    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提到学习,我并不想只说单纯的技能型或者说功利性学习。学习首先还是要结合兴趣,才能坚持下去,才能保持持续的动力。保持好奇心是学习的前提,有了好奇才会启动学习,学了才会发现乐趣,才能培养热情。比如看一本技术的书,可能一开始啃的很痛苦,但看完会丰富自己的认知,也能再次向开发请教时问的出具体的问题,这种结果带来的成就感是很强烈的。其次是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意愿和毅力,这不但是知识迭代导致的外部因素,也是自己弥补自己职业发展空白点的必须。最后就是输出的习惯。正如我今天写这篇文章,我知道我不是产品做的最好的,但我希望能在分享后听不同声音,得到一些反馈,再去调整自己的思路,这比闭门造车要好得多。同时,在写的过程中需要对过往进行梳理,结构化的复盘可以让我以现在的视角跳出当时的局限去看曾经做的项目有哪些不足,为什么失败。否则,我应该不会去这么细致去回顾一个几年前的项目,更不会思考当时为什么做的不够好。

    珍惜学习路上帮助自己的人

    如果能一开始遇到一个职业生涯导师,那无疑是最好的,但很多人没有这么幸运。所以,多与人交流就非常必要,与各种学习方法相比,与人交流是最快的一种。我在转型过程中就吃了这个亏,与人沟通交流还是不够,当然这跟性格有关。有的人就是喜欢通过看书学习,有人就是喜欢多问多聊来学习,我过去就属于前者。在回头总结时发现,如果我一开始就多聊,哪怕不懂,厚着脸皮多问,一次不行两次,一个人不行再换个人,而当时问了两个人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就放弃了。更早知道该知道什么,还不知道什么,还可以通过哪里去知道这些,而不是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也不知道去哪里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过程中如果遇上愿意指导或给出建议的老师,一定要好好珍惜。如果当时就能明白这个,就能够更早完成产品基本功的打磨,这个转型之路可以缩短至少2年。

    建立生活中的产品嗅觉

    因为做了产品,我会在生活中多关注其他产品,比如支付宝里的地铁出行,从一开始简单的二维码扫描,到后来的地铁路线查询、下车提醒设置、附近地铁站点查询,再到后来的乘车记录、出行优惠、场所码扫描,这些都是地铁出行场景里常用的功能。再比如支付宝的场所码扫描,刚上线时看不出是否扫描场所码,我还在想这里有个漏洞,然后没过几天,场所码扫描后就出现了“已扫描”的水印,产品逻辑闭环了,安检人员也一目了然。还是一个支付宝的案例,购买西湖益联保时,添加参保人员的页面,对于父母就没有增删功能,只有选择;对于配偶,就有增删功能。这个就很好覆盖了用户需求,功能不多也不少,没有因偷懒而冗余,刚刚好。再举一个例子,快递超市取快递,有时多个快递,并且还不是同一天到的,取件码的短信中间也被插入了其他短信,可能记不清有几个快递了,事儿不大,但也挺困扰的。升级后,每次扫码出库时,屏幕上会弹窗提醒你是否还有几个快递未取。虽然功能不大,但很好解决了用户的需求,我觉得都是好的产品,因为充分研究了用户需求。因为对产品的喜欢,我甚至在体检、购物支付、医院就诊,都会多看一眼他们的系统,看看他们的一个button怎么布局,他们的一个信息怎么显示。这些积累的素材,帮助了自己思考,也许哪天还能够助一臂之力。

    学会自己给自己力量

    进行一两项单纯的爱好学习,不为工作不为生活,就为心中的热情与喜欢。这些纯粹的爱好学习,不涉及工作技能压力,也不涉及生活压力,就是单纯的喜欢,在遇到困难时,这些可能能够给你力量。

    生活

    很少人在个人工作方面的成长中谈及这部分,尤其是女性视角的经历中更是鲜有提及。反正我在书的前言中常常看到这样的话:感谢爱人与家庭的支持。看的多了,自己也有家庭后,才明白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背后到底包含了多少。所以我想站在女性的视角以个人的案例去分享如何实现工作家庭的平衡,因为这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是一个避不开的事情,尤其在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中,职场女性更是避不开这个话题。普通人的生活是一个多元函数,需要考虑各个因素的平衡,在平衡之下寻找最优解。

    从焦虑到平和,如何进行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我是一个贪心的人,工作、生活都想要,所以就只能从中寻找平衡。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凯捷的文化,因为公司是一个尊重多元化和倡导女男平等的公司,这让职场妈妈减轻了很多心理压力。对于个人来说,没有百分百cover的完美解决方案,只能工作时认真工作,出了门,就放下心,相信家里的帮手们可以带好孩子;生活时生活,回到家把工作上的压力关在门外。

    如果说养娃理念是自己的产品,那么娃就是最主要的用户。产品上线后要迭代,产品经理也要关注用户体验,对的不一定是合适的,用户觉得好很重要,要多考虑娃觉得,不是一味我觉得。用产品的思维往养娃这里一套,瞬间豁然开朗了。

    提高自己的容忍度,正确设置期待的公差范围,把期待变成弹性的、多维的,而不仅仅是一个点,以Yesor No定论。正如生活是一个多元函数,娃的成长也是一个多元函数。

    多重角色的回馈

    之所以要在写工作成长时提生活,还有一个原因是工作之外角色的体验对工作上的回馈。相信有娃的人都体会过,与娃的沟通是考验耐心、智慧的过程,需要讲究情绪的控制、包容的能力和沟通的方式。如果能够把对一个认知能力不在一个水平上、不讲道理的娃的沟通经验用在工作上,工作上的沟通会更加顺畅。更深的换位思考、更浅显易懂的描述、更发自内心的尊重,对方会感觉如沐春风。

    感谢身边所有帮助自己的人

    不管是应有责任的配偶还是亲近的父母,甚至是家里的大宝,都需要去感谢。是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才能造就这么一个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才能让自己还能继续做着喜欢的事情。放在心里不如挂在嘴上,对方辅导了作业、拖了地,回到家说声辛苦,对方心里立马暖暖的,甚至还会说是我应该的,下次还会拖的更仔细一点。我也是吃了无数次的闷亏,才发现了这一点。毕竟,谁会不乐意听到别人对自己付出的肯定呢。

    还有身边的朋友,帮助走出心理上至暗时刻的朋友,甚至哪怕只是听你倾倒心理垃圾的朋友,都值得感谢。这样快节奏的生活,愿意花时间聆听、还给出指引方向的人,是非常可贵的。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工作最好的助力,不用担心后方不稳,队友掉链子。家人的陪伴和支持一直都是最强大的力量,低落时不焦虑,意外时不害怕,喜欢时可以放手去追逐。

    来凯捷快10个月了,从一开始担心是否适应咨询公司的方式到现在觉得这是一个很对的选择。因为咨询公司相对更纯粹,项目很少受组织架构、人员变动的影响,除非项目中止不做,否则项目上规划好的东西基本都可以最终落地,会带来比较大的成就感。其次,公司定位决定了公司会提供专业的、持续的相关培训,只要个人愿意学习,会有良好的学习平台,不用担心自己能力跟不上变化。最后,能够相对能较快经历不同的项目,有更多机会实践自己的方法论,也能够了解不同公司组织下对产品从规划到落地的实战经验。

    当然,咨询公司也有绕不开的onsite问题。现在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效率在大大提高。另外,因为疫情的推动,协同办公工具快速发展解决了很多办公空间问题,提高了对分布式办公的接受度。这是科技发展给普通人带来的肉眼可见的红利。

    去年偶然间看到一篇介绍李娟作品的文章,其中一本叫做《走夜路时请放声歌唱》。因为这一句话,瞬间拉起20年前的记忆。那时正在读高中,每次周末从县城回家,只能坐车到离家6公里的车站,剩下的路需要步行回家,中间还要过三道河,所以大部分的道路都是沿着河畔走。到了冬天,每次下车时天已擦黑,往往还没过第一道河,天已黑透。冷冷的黑夜,沿着河畔,伴着些许风,哪怕自小是在农村长大,还是有点害怕了。因为不会唱歌,便想起来了背诗,一来壮胆,二来转移注意力。这十几里的路,好像也成了一个很好温习古诗文的机会。

    这么多年过去,当看到这句话,月光下背诵古诗文的场景清晰地浮现在脑海,才知道有人跟我类似的经历。回忆没有觉得太苦,也不觉得多美,只是那就是走过的路,引领着我走到现在的其中一段路。

    这是我的故事,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模型,无论如何,希望每个人都能走出过去的自己,走向心中的自己,越走越远,勇往直前。哪怕走夜路,也要记得放声歌唱,因为只要不怕,路就能走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夜路时请放声歌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fq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