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书共五章,包括什么是读书、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哪里能找到一本好书、读书与写作。介绍了民国大师们的关于读书的心得和思考,可以解决我们有关读书的疑惑。
随笔
一、what?——什么是读书
鲁迅先生认为读书分两类,一是职业的读书,需要沉下心来,读透;二是兴趣的读书,需要博采众长。读书应是为了乐趣,中国人的弊端就在于将读书的功利性看的太重。
江问渔先生认为“书”不仅仅是书本,还包括受人教导、观察事物、反省己身等。
我所认为的读书,侧重于从书本中学习知识,激发思考,增长见识,完善自我。
二、why?——为什么读书
这个问题很有趣,各人答案不一,甚至对立。
梁启超言:“读书为的是学做人。”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点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来通过读书来达到。
胡适认为读书的理由有三:一是因为书本是学问经验之记录,二是因为要读书而读书,三是为解决困难而读书。
杨卫玉则持“无所为而读书”的观点,他认为有所为而读书是为了功名利禄、欣赏、学问等等而读,是有目的的;无所为而读书是凭借浓厚兴趣而读的,这种读书可以“终身以亡之”。
三、how?——怎么读书
胡适两字秘诀:精、博。精是指读书要认真,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博是指读书如金字塔,要能宽广要能高,宽广是指要博采众长,高是指要深入探求一个学科。
蔡元培认为读书一要专心,二要勤笔。
邓拓主张读书不能一曝十寒,要持之以恒。他着重解释了“不求甚解”,他认为不求甚解一是自谦,二是观其大略,待前后贯通之时便可大悟。正如五柳先生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李公仆主张将做人,做事,求进步与读书结合起来。
四、where?——从哪里可以找到一本好书
老舍认为书分四类:一曰《三字经》,《百家姓》等不爱读之书。二曰满是公式的书,三曰大家皆读皆称好,我却未读之书,四曰所爱之书,所感兴趣之书。
周作人这句话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读思想的书如诉讼,要读者评判事理曲直,读文艺的书如喝酒,要读者去判别味道的浑浊。
梁启超先生建议的国学入门书籍:1.修养及思想史:《论语》《孟子》《易经》《礼记》《老子》2.政治,历史:《尚书》《战国策》《资治通鉴》,二十四史3.韵文,诗词:《诗经》《楚辞》,各类诗集4.其他:《文心雕龙》《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
五、how?——读书与写作
夏丏尊认为作文的基本态度需涵盖1.why——目的2.who——自己的身份3.when——时期4.how——文体。
章衣萍认为文章有两个导师,一为自然,二为人生。
周作人关于写文章有两个要诀,一是要积极,二是要细致。
体会
读书是一是因为兴趣,二是为了获取知识,三是为了学做人。
上学时为了考试及格而读书,而不是为求学问而读书,这是一种畸形的读书状态。读书最好抛弃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想法,不要过于功利。要让兴趣驱使自己读书,这样才会乐在其中。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读书,就会有疑惑,有疑惑就要思考,思考过后,才能学到知识。逐渐逐渐就会产生自己的思想,在当今信息繁杂的社会,坚持读书时难能可贵的。
通过读书,感悟前人的人生建议,吸取前人教训,自己教育自己,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为了学做人而读书。
叔本华曾言:“思考是跑马,读书是把脑子给别人跑马。”我觉得,把脑子给别人多跑跑马也是好的。但要警惕的是,读书时我们是内容的的消费者,创作时我们则是内容的生产者。为了完成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我们首先得多读书,厚积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的好处很多,不便于一一赘述。但在此借由曾国藩的一句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有读书可变化气质。待人谦卑,谈吐文雅,这需要常年阅读的积累。“大直若屈,大巧如拙”,希望我们都可以通过阅读成为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