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曾写过:“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之为人。”
我也一直坚信,在人生的众多路上,要经历多少坎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条人生之路。
在我毕业至今的这段期间,一直在折腾,因为我相信只有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去尝试,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所以,只要我们一直在路上,冥冥之中就会有很多转机。
我的转机是在去年,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伙伴,通过他们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也结识了《了不起的我》这本书。
这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陈海贤所著,书中包含很多心理学知识,以及做人做事的智慧。如果可以重新毕业,我一定要提早发展这些思维。
01走出舒适区,创造新经验
舒适的生活人人向往,但是舒适久了的生活就会受人嫌弃。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主人公的经历:
事业有成的中年证券经纪人查尔斯,突然抛妻弃子去追求艺术,毫不在意贫穷与病魔的折磨,只为去完成一直深埋内心深处的梦想。
《了不起的我》书中说到,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但是改变并不简单,因为我们旧的思维、旧的习惯早已根深蒂固。而且我们改变的越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就查尔斯来说,他身边人的不理解与阻挠都成了他改变的困难,而且时间越久,困难就越大。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
书中说到的“小步子原理”我深有感触。起初对于读书、对于手帐,我是不知道具体有什么用的,但我内心知道每天做一点点,以后肯定用得上。
改变需要勇气,也需要自省,当我们从小小的改变中尝到了甜头之后,也就开启了改变之旅。
02培养成长型思维
以前的我胖胖的,没什么出众的地方,很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内心总是多疑不自信。
记得有一次,大学时候参加演讲比赛,临上台时同伴的一句:“你这衣服很不适合比赛!”当时信心全无,想的都是我胖的形象,是不是真的不应该参加比赛。好在最后在室友的鼓励下比完了。
这是典型的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这样思维的人很多时候会为了自己的“高自尊”而变得很脆弱。甚至认为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
但是有这样思维的人并不少见,因为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区别就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
生活现实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起步的时候能力平平,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最终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有另外一类人,他们看起来很聪明,却因为某个挫折一蹶不振,逐渐泯于众人。
当我们能够放下自我,去与真实世界互动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向成长型思维转变。
放下自我即承认自己所知甚少,甚至无知。这样便能够给自己很多问题,而不是很多答案。这些问题会逼着我们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新的东西。
虽然这样会经历很多痛苦,因为我们会发现原有的东西总是不对的。可我们会一直进化,会变得有趣、深刻而复杂。
03控制自己能控制的
有一种爱叫:“我要照顾得你生活不能自理”。
虽然是玩笑话,但这样的例子却是真实存在的。
例如母亲总是为儿子操心,承包儿子的吃穿行,甚至找工作婚姻。
母亲说,她总是不放心放手,总觉得孩子离开她会饿死、冻死。
但是你不试试怎么知道这些事儿子不能自己做呢?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做尝试。害怕失败归根结底就是害怕别人的评价。
如果我们真的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去操心,我们也许就不会担心别人的评价了。
正如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主张:
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如果我们去找一份工作,就需要去投简历。但很多人因为害怕被HR拒绝就选择不投。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做好自己的简历,投递简历是我们能控制的,判定合不合格是我们不能控制的,那是HR的事。
陈老师的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多说。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阅读这本书。
前文说我的转机是在去年。确实,从去年到今天这段时间的学习成长,对我而言,最大的成就不是专业能力的提升,而是自信心的增强,以及终于体会到了岁月的绵长和力量。
知道如何在细水长流中慢慢的坚持下去,克服那些因为未经历过而想象出来的困难和害怕,直面未知。
即使最后成为不了我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我却可以真正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比昨天、比去年更要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