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焦虑这件事,我曾以为是年轻人所特有的,然而却发现这种焦虑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
尚幼小时,不懂焦虑为何物。 只是隐约明白有些事情自己不愿参与,比如家长们每逢期末后的互相问候;懵懂地对未来存在些许幻想,比如长大以后挣了钱要顿顿吃卫龙辣条。
再大一些,所考虑的事情就多了。到底选择清华还是北大,是要将来去美国还是去法国。
小时候,家长和老师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到了大学就好了。”
在强调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上学大概是唯一认真而正经的晋升渠道。从幼儿园一路读到大学,部分人继续攻读硕士博士。但问题是,学总会有上完的一天,生活却不会因为学业的完成而宣告圆满结束。
我们终究不能将学习作为逃避现实的理由,终究都是要走出校园的,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身。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谁还没考虑过所谓理想生活的模样,大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成为那些曾经最讨厌的亲戚的模样,不愿意自己中老年以后,毫无差别地过着父辈的生活,日复一日。
既不愿将就,又不知该如何描绘未来。
尤其在这个焦虑爆棚的时代。
年长一辈的人在经历,年轻的我们无暇停下观望。在自媒体嘈杂与地铁轰鸣中,身影摇摆。
年轻人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来自前辈们有意无意的前车之鉴和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焦虑大抵就是无数次在期望与现实之间衡量。
一句“自古英雄出少年”,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无形中误导了多少良家子弟。好像不尽早做出个什么成绩,就枉费在世上走一遭了。人人都需要争先恐后。
就好似你不积极,就要被别人踩在脚下,就要成为所谓“后来者居上”的反面教材。一边面对着乌泱泱的同级竞争,一边观摩各路前辈的惨痛教训,油然生出一种再不努力奋斗,明天就要暴尸荒野的错觉。
也或许不是错觉。毕竟每时每刻这些故事就在身边发生着,
被曝出中年危机的前辈们,好歹起点就比如今的自己高出好几个段位。有想通过创业实现财富自由的,有掌握一技之长可以随处发光发热的,这些金光闪闪的人物尚且在三四十岁的年纪面临“职业发展受阻,生活不尽人意,上有老下有小,前有房贷车贷后有饭碗不保”的莫大困境。
有学长35岁,有车有房,在国企工作十几年,投身创业红海,面对陌生的市场和陌生模式,与友人一起凭借自己的冲劲和经验,试着从一成不变中解脱,似要置死地而后生,但又何尝不也是中年危机?
何况对于我们这初入社会尚未拥有竞争力的新人呢?
既战战兢兢提醒自己找一个好的起跳点,又要害怕一个不小心重蹈覆辙。自此,所谓“中年危机”再不是一个十余年以后的概念。而焦虑也不再是一种错愕,成为一种常态,每时每刻都萦绕在北上广的背井离乡者们的心头。
从脱离学校,便要开始为独立生活而思考,思索找什么样的工作,探寻怎样持续不断地自我成长,怎样摆脱焦虑,怎么能谈个对象,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要不要考虑双方父母,如何避免人到中年的窘迫,实现财务自由离我到底还有多远。
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和另一个环环相扣,组成一个又一个死局。稍不留神困入其中,怕是会迷茫很久。随之而来的是浓浓的紧迫感和无穷的压力。
在跨出校门之前,我一直自诩为斜杠青年,从简单的高校兼职,一步步从三线城市大学向远方扩张,迈进帝都圈子,从住在六环外逐步迁移到四环内,而这个期间也持续在大公司实习,总觉得一切很不错,可以有更好的未来~但真正的斜杠青年是不在乎外在情况的变化,用自身的智慧和努力,不断成长。
而实际上,我只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极度的幸运早晚会到头,而唯有持续努力才能摆脱成长困境,毕竟生活不能如此恶性循环。
人还是要有美好的期许与无尽的上进心的,只要肯日复一日的坚持,应该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吧。
但虽然现实是对不起,困难恐怕还真有,并且是很多很多。
随着年纪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会恍然发觉,还是以前的生活简单又美好。每天背着书包念念书上上学,一眨眼就可以过十几年。又或是那种不断的重复与日复一日是种幸福,在稳定的增长趋势下不断前进,很稳,不急不躁,舒适生活,需要的只是戒掉自己内心中毛躁与惶恐。
我又似开始悔不当初,但人生无法重新来过,遂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他们可以好好读书,考个好的大学,摆脱自己曾遭遇的困境。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和父母一样的长辈。可是自己想要达成寄托梦想于下一代的勇气都没有,毕竟蜗居在北京一角的我们,可笑的是都不能养活自己。
那就这样吗?(总感觉此处适合插播一条神转折的广告)
答案自在人心。
我以前总觉着写一篇文章根据一个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却不给读者答案的作者都是耍流氓,现在发觉,或许有些问题,他们压根回答不上来。
比如,你没法要求一个二十出头对的年轻人回答如何优雅地度过老年生活,他所能给的,也不过是一两条无关痛痒的建议。
毕竟,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只是有些人,充当了记录者的角色。而那些关于生活的拷问,最终都要回到生活本身。
如果非要继续探讨所谓生活危机,不如在这提前告诉十年后的自己。
曾经,我们嘲笑父辈的安稳,但面临18年的秋天,我们又是否有父辈们在08年的那个夏天坚持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