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攻城略地,立下赫赫战功,其实是韩信的功劳。好死不死韩信谋反被杀,所有的功劳就都记在曹相国的头上了。萧何死后,曹参出任相国,推行无为而治,成就“萧规曹随”的一段佳话。
从太史公评价字面意思来看,曹相国有些坐享其成的感觉,但是设身处地,字面之下却又意味深长(当然,所有材料也仅限于史记的记载)。
1.曹参之与韩信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和滕公夏侯婴两个人就敢驰入赵壁,从韩信床头拿走印符,夺了兵权。现在想查办一个高级官员,先是调离现有岗位,擢任虚职,再行处理。像刘邦这样直接就把三军统帅给撸了,不得不佩服其控制力。控制力来源于刘邦在韩信军中安插的掣肘力量。
在韩信破齐之前安插的是曹参、灌婴、张耳,破齐之后安插的是曹参、灌婴、傅宽。可见曹参一直是掣肘韩信的重要力量。曹参是刘邦从沛县一起打江山的,可谓知根知底。刘邦对其放心,他也让刘邦放心。才使得刘邦始终能把韩信玩弄于股掌之间。
韩信被屡次夺去兵权,除去上面那次,太史公在《淮阴侯列传》中还提及三次:
1)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2)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3)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要想正正明白曹参掣肘韩信有多重要,还是清楚韩信有造反之心,但没有造反的实力。正式曹参诸将的掣肘才使得韩信没有实力的。相关论述可以参见文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95395
2.曹参之与萧何
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史记《曹相国世家》
在做齐丞相的时候曹参就开始运用黄老之术的无为思想治理,使得百姓安集,其贤为人称道。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史记《曹相国世家》
萧何死之前推举的继任者是曹参,绝对是有他的道理的。首先,萧何开始于曹参关系不错,但是分别拜将入相之后,关系就有了隔阂。剧情再次翻转,萧何临死推荐是曹参,足见萧何之大度、客观。从侧面说明曹参值得他这么做。其次,萧何在起兵之前是主吏掾,正宗的HR出生,识人的眼力绝对超乎寻常。韩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汉中,韩信想跑,是萧何连夜把韩信追回来的,也同样是他向刘邦力荐韩信,才有韩信登台拜将。萧何肯定看到曹参身上具有适合相国的特质,这个特质下一点具体分析。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史记《曹相国世家》
寥寥几个字说明曹参一点没有变更刘邦和萧何的治国策略和相应的制度、规章。更为简单的概括就是“萧规曹随”。曹相国的特质有如下几点:
第一,对国家形式、经济状况高度清醒的认识。秦朝末年,可谓苛政害的民不聊生,再加上年年征战,生灵涂炭,老百姓渴望安定的生活。从国家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也需要休养生息来发展经济。而萧何在这之前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是适合,并不需要折腾,只需要遵从即可。
第二,有自知之明,对自身清晰的定位。这一点在惠帝质问地庸政懒政的时候,他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认为既然自己不如萧何,而且萧何“法令既明”,自己有何必出台新的法令、制度、规章呢?是要显示自己才能?(这一点很多新上任之人都喜欢干哦)还是制定出不适合的法令、制度呢?到头来折腾的是百姓,折腾的是大汉刚刚稳固的经济命脉。再想想今天,一个领导一个想法,换个人就换一套政策的现象太多了吧。就我所在的四线小城市,市区人口五十多万,工业区内盖起几个小区,甚至是别墅,工业发展受限制,居民生活环境没法保障。今天个这领导想往南边发展,明天换个领导又想往东发展。唯GDP、唯政绩的发展理念和考核方式是否适合?是不是能优化商事制度、提升政府服务,吸引投资、吸引人才?曹参不折腾,顺势而为,这不正是对自身能力清晰的认知吗,而且能从大局出发,量力而行。
至于萧何“法令既明”,我个人并没有具体查找。但是在刘邦为汉王东征的时候,萧何把蜀中这个大后方打理的井井有条,不断为前线送去物资补给、人员补给(这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有描述),就能看出其水平。
第三,并非真“无为”。虽说在为相国之时,曹参整日喝酒,还邀人一起喝酒,但是他酒而不醉。在出任相国之初他在人事任免上做法就能看的出来。
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他重视官员的素质,提拔那些质朴忠厚之人,摒弃那些华而不实、沽名钓誉之徒。生活上的醉酒并没有掩盖他政治上的清醒。
综其一生,掣肘韩信,对于刘邦一统天下,功不可没。刘邦把这么多军功都归到他头上,并非毫无来由。萧规曹随是对局势清醒的认知,有自知之明的大智慧体现,也最终使得汉朝初年休养生息政策得以施行,为天下人所称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