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风险投资史。
——雷震
投资总是伴随着风险。因投资涉及金钱,我们往往想着要理性对待,但事实上金钱通常让人变得不理性。人类对抗风险的本能,会使得大脑中的杏仁核产生焦虑、恐惧等各种情绪,进而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人类首先是一种生物体,其生物性并不能完全消退,“理性经济人”是不存在的。
《身体里的投资秘密》
作者:(美)约翰· R.诺夫辛格 / (美) 克里·A.尚克
译者:郝延伟 / 王凡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这是一本有意思的行为金融学著作,通过大量实验案例,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的投资行为与决策,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认识投资。
两位作者均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时常在各种财经媒体、知名期刊上发表观点。约翰•R.诺夫辛格是世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主要专家之一,著有《行为金融与投资心理学》《精明的投资者》等。克里• A尚克是金融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金融、公司金融和公司治理。
从天性与教养的角度来看,天性、教养、独特阅历都会影响金融行为与决策。其中,遗传基因(天性)可解释投资决策差异化的20-50%,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双胞胎、性别、年龄等会影响投资偏好。比如,女性的风险承担能力通常比男性小,资产配置中的股票占比明显偏低,交易频率也低于男性。
从生理机能的角度来看,大脑、荷尔蒙、睡眠、健康等会影响人们的金融决策。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产生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会影响情绪和决策。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可能导致金融投资偏差,直接降低投资收益。
从认知能力的角度来看,情感、情绪、环境、人格、智力等都会影响金融行为。比如,有时天气好坏、心情变化就能引发决策偏差,老龄化带来的认知功能受损也会减弱决策能力。
基于生理和心理对金融行为决策的影响,理解和控制人类生物性,有利于提高投资业绩。
有人说,成功的投资通常是反人性的,实质上是对人类生物性的透彻理解和有效控制,其典型是价值投资、量化交易等。比如,股神巴菲特擅长价值投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避免了“从众效应”等认知偏差。
巴菲特的核心投资思路,折射出对人类生物性的有效控制、对认知偏差的成功对抗:①投资公司而非股票;②透视动物性对市场的影响,识别价格偏离价值的泡沫;③在市场波动时获得便宜筹码是获利诀窍;④不断提高认知,拓展研究深度,扩大并坚守能力圈。
让我们跟着书中有趣的研究,一起来了解身体里的投资秘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