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整理读书笔记。
纸质书通常划线在书上,便签贴的横七竖八,这还算用心的。课程笔记也是字迹潦草,格式歪斜,从没有统一过,甚至不能保证一门课程记录在同一本笔记本上。
回头翻翻小红书上各位读书博主分享的笔记模板,还有热心分享如何制作漂亮的读书笔记。
举几个栗子:
仔细看看内容,那种羡慕钦佩全部蒸发。
书名、作者出版社、大纲、摘抄与思评,这些大多不是我目下读书所追求的。即使我觉得某一个段落写的十分优美,我也很难抽出时间择出来,认真誊写一遍,我往往是直接划线在书上,或者用备忘录敲下一些字,作为感想。
我翻了一些读书博主的笔记,往往格式美观的,深度不够,记录了一些句子,很少结合生活谈谈感想,也可能是小红书篇幅有限。
令我怀疑是一种自我感动的陷阱:今天我又写了一篇读书笔记,窗帘摇动,书桌整洁,瓶中鲜花优雅,咖啡香气四溢,拍照上传小红书,完成今日份刻苦。
成年以后,能有一些时间阅读已经非常难得,如果还要我沐浴焚香,开始精致地阅读,恐怕反而扼杀了我读书的兴致。
一件事,阻力越小,越容易推进。
因此,读书博主的笔记,大部分凡人学不来,也没必要学。博主可以做的那么美观,多半是因为这也是一份职业,而我们在柴米油盐之外挤出点时间已经难得。
读书是一件个人色彩很重的事情,社会角色、人生阅历、眼界胸怀不同,阅读感受便会不同。
合上一本书,有时候你看见别人的故事、听见回音,受到鼓舞,觉得不那样孤独;有时候你将事件A与事件B联系起来,隐隐看见一种脉动与涌现,尽管那些宏大的想法与你当下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有时你觉得怅然若失,好像少了点什么,觉得愈发悲伤了……其实,有一点点触动,不是盲目、麻木的阅读,已经是很大的收获。
分享今日阅读感想,是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并未做深究):
① 不平等源自分工,而非私有财产。
A负责打猎,B负责制作耳环,那么A的社会地位必然会比B高,因为人可以不佩戴耳环,却不能不吃饭。
B对A的依赖度更高。
那A和B不要分工,半天用于打猎,半天用于做耳环?
不会的,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必然会产生分工。如果你学过比较优势理论,便知道为了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人应该投入到优势领域去从事生产。
可社会必然是不平等的,想少受委屈,那只有尽量去到那些不可(难以)替代、别人对你依存度高的位置上去。
② 古罗马为何战胜古希腊?
书中给的CASE,当时罗马制度对奴隶的压榨更凶残,人的社会属性更加不平等,而希腊相对民主、宽和,对奴隶的压榨程度更轻。
而作者的观点是,一个政体对于奴隶的压榨程度,侧面说明了它对国民的控制力、对战争的动员能力,而雅典因为过于民主导致意见不统一,低效决策。这可以认为是古罗马征服古希腊的其中一个原因,
遇到这种情形,中国的教育里往往要搬出来儒家那一套“仁者爱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云云,避重就轻说一些“民心”、“仁爱”的虚词,以某个单一因素决定胜负。
读完这段,给我的启发是,事件的发展往往是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是混沌的,而非绝对的、单一的。
我常觉得中国传统教育给我一种非是即非、非黑即白的观念,仁者爱人是最大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是王道,清官如海瑞,要生活窘迫才算“清”,但凡还吃得上几口肉都不行,文臣要死谏才算忠(我劝你你不听,我辞官不做了还不行,还得死),院士取得了那么高的成就,做了那么多造福社会的事情,他的儿子带一条爱马仕的皮带便给媒体写来写去的,好像有钱即不道德。
三国里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那为大善而行小恶,为了救一万人而杀掉一两个人,是可以的吗?人是否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宽容一些。
好像扯得远了,但能有这些乱纷纷的想法,我觉得才是阅读有意思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