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31日)看克尔孜石窟,欣赏沙漠胡杨
夜宿托克逊县看克尔孜石窟,欣赏沙漠胡杨
夜宿托克逊县
今天,因为同行的伙伴要早起赶回家,我们一起送他们到龟兹机场,在等待另一辆车的伙伴时,我们就近来到了一个景点,看克尔孜石窟。刚到时,景点并未开放,这也是旅行至今我们能够最早到达的一个景点。
因为没有开门的缘故,我们得以有时间看了周围的景致,克尔孜石窟的西面是一条大河,能够在这样干旱少雨的地方看到大河,对我们来说是颇为稀奇的事情,河的对岸,是层层叠叠的黄土或者岩层堆叠起来的高岸。这特异的土层,看上去也是颇为壮观的。最值得庆幸的是,买门票的时候,卖票的小姑娘说教师可以优惠一半,我们居然凭借手机上的教师资格证照片得到了半价票。克尔孜石窟是一个不大的景点,因为历史久远的缘故,再加上地处干热的地区,土地沙化很严重,虽然每座石窟都安了门,古迹的保存还是并不完好,而且为了保护古迹,若干个石窟都是轮流开放的。我们请了一位导游,她特别提醒我们,不可以用手机拍照,尤其不可以用手触摸墙壁,以免本来沙化的石窟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游客游览时打开门,看后便立即锁上,如此严谨的保护措施,我倒是不常见的。如同其他石窟一样,这里宣讲的依然是佛教的文化,其中的壁画颜色经历几千年依然鲜艳清新,据说是用了很精纯的某种植物提取的颜料。导游为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几个故事,现在,想我这样靠回忆来整理过程,真的是记不太清楚了。看了约有五六个石窟,我们的参观便结束了,走得出来,天气愈发炎热,也有其他游客来到,整个景区终于有了些许的人气。
应该说,这个景点并不经典,历史却是有的,尤其难在在沙化严重的地区,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和干旱的侵蚀,他依然能被人发现且存在,是难得的,其他的一些雕塑都是为了烘托佛教的氛围加上去的,并不足为奇,没有特别之处。顺着弯弯曲曲,并不宽敞的路离开石窟,初始两边是高高的黄土层,后来才逐渐开朗。
约了朋友,我们一起往下一个重要的目的地出发——沙漠胡杨林。胡杨的风骨我们是早就烂熟于心的了: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一路寻去,渐渐的感觉路上黄沙多了,路两旁也成沙子的世界了,天是愈发的热了,干热的沙漠风吹在脸上,让人只想逃,甚至于下车的勇气都被这样的风沙给淹没了。终于,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胡杨,起初并不多,也并不那么吸引人,随着车子继续前行,我们的眼前开始被一幅幅特别的画面震撼了,在漫无边际的黄沙中,在响亮亮的阳光下,在燥热的风的嘶吼下,一片片,一棵棵胡杨越来越多,越来越粗壮,越来越昂扬的出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不由得让你内心肃然起敬。他们的树冠并不很大,却张扬着生命的力量;他们粗壮的跟,狠狠的扎进黄沙里,究竟需要有多深才能汲取到地下的水,让你不敢想象这个过程的痛苦和艰难;他们的叶,并不呈现翠绿的颜色,而是带着岁月的沧桑,显出灰黄的暗绿;他们的枝干,斑斑驳驳,粗糙至极,大多数的胡杨树树皮甚至会裂开来,仿佛一个耄耋老人满脸的皱纹。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是需要多么顽强的生命的力量,而且逐渐这么粗壮。三千年不死,三千年不倒,三千年不朽的经历,要保藏时间多少风霜,看过时间多少的来往?经历多少的孤独?忍受多少的威胁?
他们不语,却是世间的强者,他们的沉默,却是最有力的表达,他们就那样伫立着,于苍茫黄沙之巅,于炎炎烈日之下,于烈烈西风之中。他们仿佛是孤独的勇士,誓死守卫着脚下的土地,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小桥流水,但这里,却因了胡杨林的缘故,成了最为壮美的北乡!
胡杨公园我们没有进入,单凭路旁的就已经将我们征服,依依不舍的离开胡杨林,经过一段沙漠公路,那路宛如一条长链,横穿沙漠,两旁是盐碱地,沙也呈现雪白的色彩,让人不禁想起“大漠沙如雪”的诗句由来。
我们来到托克逊县住宿,可惜,我找不到托克逊县的照片了,小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