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美国心理学家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Ericsson)和美国科学作家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共同完成。“刻意练习”的概念最早是由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且书中讲述的故事,都是安德斯·艾利克森的故事。但两位作者用了10多年的时间探讨杰出人物和”刻意练习“这个主题,并用了5年多的时间来写这本书,所以这是两人合作努力的结晶。
本书初印象
记得樊登老师说过:心理学家的书和畅销书不同,比如《一万小时定律》讲述一个概念,让这个概念传达出去,但心理学家的书,更多的是理论的剖析,科学的论证,通过各种实验验证自己的概念,学术气息浓厚,读起来并不容易。但读完之后,收获很多。
什么是刻意练习?
科比说:“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这一句话,体现出了他认真专注的刻意练习,科比每天要进行几千次的投球训练,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刻意练习,成就了伟大球星。
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郎朗,从小学习钢琴,他的父母为了他的钢琴事业,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的支持他,他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
无论是游泳,打球,花样滑冰等体育运动,弹钢琴,拉小提琴等音乐演奏,这些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而成为了大师。
刻意练习就是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如果没有目标,我们更喜欢随便练练,而且很容易半途而废。当我们制定了目标,哪怕每周多几一个单词,每天早睡一分钟等,有这样的目标就会引导我们进行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人脑不是电脑,无法进行多线程后台工作,如果我们同时开展几项工作,很容易出现全部做不好的情况,所以当我们想要提高的时候,我们要全身心的投入,保持专注,哪怕只是10分钟,也比三心二意的练习1小时更有效。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及时的反馈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快速调整。想必大家都参加过考试,很多人采用考试前的刷题战术,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我们做完题目之后,马上给出正确与否的判断,帮助我们了解错误点,并根据答案解析及时调整,所以考试前的刷题,短时间的专注记忆,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通过了期末的应试考试。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对我们来说太难了,以至于我们在新年立了很多flag,没过一个月就抛诸脑后,比如新年办的健身卡,结果没超过1个月就永远搁置。除了时间不够,懒惰等借口,也有一定的原因说明我们定的目标太大太远,以至于我们望尘莫及,进而退回到舒适区。所以作者讲走出舒适区,但不要走太远,只要迫使自己走出,就会取得进步。
下次分享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的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