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天赋很重要,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当两个只能选其一的时候,哪个更重要呢?

1
90年代,针对美国五年级的学生,斯坦福的两位大学教授做过一项心理学实验。
学生被分成A、B两个组,当他们完成一项任务以后,研究者分别对他们采取两种鼓励措施,A组是“你真聪明”,B组是“你真努力”。
实验发现,如果一直受到“你真聪明”的夸奖,学生会回避他们吃不太准的任务,过度重视自己的排名,忽视具体的技能掌握。
研究者猜测,他们是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如果一直受到“你真努力”的夸奖,学生会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参照其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在他们看来,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加大努力程度,是一个好的选择。
研究者在实验报告中写道:
“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
一个孩子完成了一件事,你告诉他这是他努力的结果,那么他潜意识里认为努力更有可能成功。
而当你对他说“真聪明”的时候,他会认为自己是天才,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完成这件事了。
长此以往,如果有一天被夸“努力”的孩子失败了,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下次努力就好了。
而被夸“聪明”的孩子失败了,会自暴自弃,因为“聪明”这个天赋失效了,别人比自己“聪明多了”,可能因此一蹶不振。

2
小田和小杰是同班同学,一个聪明,一点就透;一个愚笨,但是很努力。
小田就是那个聪明的人,上课听一听,课后不用复习,成绩依旧名列前茅。
小杰却不一样,每天上课都很认真的听讲、做笔记,课后也认真复习,成绩还是比不上小田。
当然成绩也不会很差。落后小田四五名吧。
因此很多人拿他们两个做比较,说小田聪明,有天赋。相比起来,小杰就显得愚笨不堪了。
小田很享受别人的夸奖,久而久之,就真的认为自己真的很聪明,更加不注重复习功课了。
高考后,小田落榜了,只上了普通二本线,而小杰却考了211重点大学。
在生活中,天赋很重要,起点会比别人高,学得快,但是努力更重要,努力更能促使人进步。

3
努力看似简单,一天十多个小时的伏案工作而已。其实很难,因为日复一日的劳作,至少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配合。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工作,挥洒汗水之后才可能有成就,这是普遍不变的情况。
孙杨,1991年12月1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国家游泳队队长,男子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男子400米自由泳奥运会记录保持者。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
提到他的年龄,很多人都说这孩子有天赋,年纪轻轻就拿了各种大奖。
是的,我们不否认孙杨有游泳的天赋,但是在这天赋的背后,有多少努力是我们看不到的。
孙杨的训练量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未知的答案。
但是有一次孙杨自己突发奇想,算了一下:
从7岁开始练,平均1天游3000米,12岁成为专业运动员,平均1天游13000米。
从7岁到现在,一共训练了至少5000天,地球一圈4万公里。
据最保守的计算,孙杨己经游了47550000米了。原来孙杨己经游了地球1圈多了。
人们常常看到的只是别人的成功,而忽视了背后的汗水。
如果孙杨没有这么努力的付出,即使他再有天赋,也不会闻名世界,成为我们的骄傲。

4
真正聪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凤毛麟角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且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生活是否幸福。
夸奖别人聪明,会让别人因为天生的优势感到自豪,其实只是塑造了一种假自信。
当你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仅靠聪明是不够的,这种天生的优势就变得不明显了,你感到自己好像不够聪明了,这种源自“聪明”的自信也就被破坏了。
就像《伤仲永》里面提到的那个小孩,小时候极其聪明,谁都夸,甚至到了到处表演的程度,长大了也不过“泯然于众人也”。
但是,如果是不那么聪明,甚至有点自卑的孩子,夸夸他们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需要建立自信,需要被认可。
因材施教,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世界上没有不成器的孩子,只有用错方法的家长。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他们想成为的那种人。
阅读——笔记——分享——
一起做孩子选对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