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四岁丧父,靠着叔叔接济过日子,实现了草根逆袭,是一位大节不亏小节不保的政治家,两千多年来写墓志铭的高手,是一个将两部史书塞进“二十四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大刀阔斧改革文风的文学家,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圣贤,他就是一代文宗欧阳修。
对于欧阳修我们可能很熟悉,又或是很陌生,熟悉的是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陌生的是除此之外我们对他别无所知。章敬平所著《欧阳修传》,非常生动、有趣、博雅,将一个年代遥远的古人爱恨情仇,跃然纸上。作者从不同的维度来写欧阳修生平事迹,让我们看到一个身处不同人生阶段欧阳修,让我们一起见证了欧阳修的成长。
青少年时期的欧阳修是一个实打实的寒门子弟,靠着母亲用一根芦苇学习认字。十七岁的时候,跑到随州去参加乡试,然而这次没有中,一直到二十岁的时候参加乡试才中了举子,次年参加礼部进士考试又没有考中,看着别人喜气洋洋,他只能打道回府,埋头苦读。二十二岁那年,欧阳修感觉这样不行,他觉得应该找个大腿抱抱,然后区找汉阳的市长胥偃,带上自己写的一封信和自己文集,胥偃看了他的文章就说小伙子,你写的可以啊,娶媳妇了没?欧阳修说没有,就将自己女儿许配了给他,当然是没有结婚的那种,说好考中了就将女儿嫁给他。二十三岁,胥偃让欧阳修去参加国子监的入学考试和选拔考试都考上了第一,准备了一套新衣服准备参加礼部考试,这次主考官是晏殊,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写的文章是四平八稳,晏殊给了他一个第一名,然后参加三月份的殿试,欧阳修前三次考试都是考了第一名,似乎有点飘飘然了,向自己准岳父借了一笔钱,做了一套新衣服,等着中状元开始显摆。跟他一起考试的有个小伙子叫做王拱辰,借了他的衣服穿,说是就当作穿了状元服,可最后果真中了一个状元,而欧阳修却考了第十四名,赐进士及第,官从九品,到洛阳去当候补推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