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传统的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也不从思考离开斯。过去,人们如果要离开家乡,那叫背井离乡,多半是生活所迫,或者是出外做官等待衣锦还乡。总之,“家”是人生永恒的牵挂。陕西有一句方言: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这意味着一个家庭幸福的生活。说到底,过得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日子。
但随着乡土社会的沧桑巨变,尤其是年轻人也希望到外面世界去闯荡一番,实现自己的梦想——过富足的生活,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于是,孩子上大学希望到外省,尤其是北上广,985, 211。这几乎成了高中生的梦想。最近几年,陕西作为一个高校林立的大省,但优秀的学生纷纷出省上大学,而本地的优秀大学招不到本地的优秀生源。“家”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扛在肩上的事业,哪儿有自己发展的空间,那儿就可以成家立业。小时候,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等到孩子长成,多半是孩子在那里家就在那里。“家”是亲人团聚的一所房子,与周围人的关系不大。
对于一个乡土社会长大久未回家的孩子,他向往的是家庭的温暖,向往的是可口的饭菜,向往的是泥土的气息,向往的是亲人之间的亲密无间,向往看院子里那一颗红枣树,喜欢看院子里一块葱绿的小菜地,“家”是乡土的气息。
对于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缺乏安全感的农民来说,亲情意味着什么?可能生存比亲情更重要。
今天侄女从北京回家,虽然疫情发生三年以来,她有两个年头没有回家过年,两年多的时间她经历了完成博士论文到博士毕业的过程,孩子心理的那些煎熬可能只有自己经历自己才懂得,一个人只身漂泊在外,“家”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念想,一切都要靠自己。
终于毕业了,终于找到工作了,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假期,终于可以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家”。也想睡在自己的炕上撒个娇睡个懒觉,也想吃一碗妈妈做的香甜可口的饭菜,也想在家里听一听妈妈的唠叨,也想坐在那个热炕头敲击着电脑继续上班,过几天饭来张口的日子。
可是,爸爸妈妈为了生活,还要一如既往的出去打工,孩子看到的是妈妈忙碌的背影和冒着风霜雨雪艰难的前行,看到的是爸爸一天不落的打工劳作,弟弟也远在外地打工,“家”是装着自己一腔温情而奔赴的念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是贡献力量的地方,是建设美好生活的地方,是一起成长的地方。
妈妈的热情怀抱在那份温馨的饭菜,爸爸的关怀在那张微驼的背影,弟弟的亲情在那一声亲切的问候。
无论怎样,回家的感觉真好,虽然外面寒冷,但心里还是温暖。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