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池记事

作者: 野老说史 | 来源:发表于2019-09-20 15:30 被阅读0次

      01. 泄洪的功臣

      渭河谷地的南北二塬,缺少雨,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这里除了用土夯的墙,便是穴居的窑(地窑),因此南北二塬又最怕雨,大雨一到,土夯的墙如海绵一般的滋滋地吸足水分,又滋滋地放出土腥气。土墙上的水线很快爬至半人高,上面是黄的土饼,下面是黄黄的泥浆。霖雨季节,天天浸泡,墙倒屋塌是常有的事。尤其是住窑的,眼见顶头上如蚯蚓一般的一条湿线慢慢地印成一片,接着滴滴沥沥地掉下土块,土块和泥浆凌空而下,这就是说窑要笑了(塌了)。 


       排水成了确保安全的当务之急。于是房修在高台之上,房下都留有水道,斜斜的瓦沟把水引到天井,天井的积水又从一家一户的水道淌出,先是游蛇出洞,再像海带摆扑,后是漫过脚面的小河。积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一条条地汇入全村最低处。在那里形成一个天然的涝池。涝池的地面是特意经过柱锤夯砸过的,能存贮水,四周又种上柳树、芦苇或荻子一类,来加固堤岸,梭草从岸上直浸到水面,滟滟池水,清明如镜。那修长的柳枝宛如姑娘的俊眉而碧盈盈的一泓清水,又好像顾盼神飞的双眸。

可爱的聚宝盆   

       塬上人怕雨又稀罕水,缺水时节眼瞅着绿油油的庄稼叶子从舒展变得卷曲,从葱绿带上金边,进而变成连牛也懒得看一眼的枯黄。用心如汤煮来形容此时农人的心情,毫不为过。此时如果村头有这一泓碧澄见底的池水,那心情比晚来得子还要令人高兴,这不,大人,小孩,肩挑,手提,车拉,牛驮,一趟又一趟地来往于自家田地和涝池之间,好不热闹;他们遇到没有涝池的邻村人,还要扭着脖子吼两声秦腔,以宣泄心中的快乐与得意。

   

       浇完地就等于是枕着馒头睡觉了。池塘那边一阵接一阵的蝉鸣蛙噪,使刚松了一口气的农妇意识到天该凉了,已经是缝补浆洗棉衣的时候了,于是在池塘边架上一块木板,水下,另支一张凳子。一头搭在岸上,另一头伸进水中,姑嫂妯娌来到池边洗洗涮涮,嘻嘻哈哈,东家长西家短的,说个不休,闹个不停,连池水也像受了感染似的一圈一圈地张开快乐的嘴。   

      干完农活回来,一身臭汗,到这里来静静躺在水面,任凭水托着身体游荡,瓦蓝的天空里,月亮也翘起嘴角冲它直笑。风,柔柔的,水,温温的,清凌凌的(有芦苇和荻子这些天然的卫生员为它净化水质,它完全用不着担心水被污染。)蓑草、柳条嘻嘻哈哈努力地伸着婀娜的细腰将水花向它撩去,岸边的青蛙也情不自禁地跳到它身边陪它游到东游到西。这样一天的疲劳便很快化去。

相关文章

  • 涝池记事

    01. 泄洪的功臣 渭河谷地的南北二塬,缺少雨,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这里除了用土夯的墙,便是穴居的窑(...

  • 梦中的故乡

    涝池 春天了,猛然间想起了故乡的涝池,也可以称之为水塘。涝池在村子中心地带,离家不过百米。涝池四周高,中间低,颇像...

  • 涝池

    南方有池塘,北方有涝池,虽然叫法不同,但功能基本一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北方农村,几乎村村都建有涝池。所谓...

  • 我游泳经历的那些事儿

    我的老家在陕西渭北旱塬。村南门外有一个涝池,是村里唯一成形的、具有蓄水功能的涝池。涝池形状基本上像个锅,夏...

  • 2019-01-12

    涝池边的老槐树 七、八十年代在渭北旱塬的农村每个村都有涝池。涝池天涝时防涝畜水,天旱时是供牲畜喝水及农村妇女...

  • 怀念涝池

    今年的夏天,太热太热,天天似降火,夜夜难成眠。于是,我便想起了儿时农村的涝池。 涝池的快乐 渭北高原的夏天,一怕酷...

  • 别样的涝池

    这次回村,老远就看见村口涝池旁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以为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就急急忙忙往前赶,走近一看...

  • 再去甘涝池

    甘涝池,一看字面,马上就联想到一池清清水塘的地方。清水县一个海拔1500米的边缘村子,和邻县麦积地域一河之...

  • 村里的涝池

    涝池过去在黄土高原的农村十分普遍,储存的水可以供牲畜饮水,妇女洗衣,拉水灌溉,农业生产,更能体现所在村庄独特的湿地...

  • 记忆中三官庙大涝池

    “你在三官庙大涝池等我”,八十年代,我们橫岭的人都爱说这句话!现在,我们还在说。三官庙的大涝池在啥地方?金山的、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涝池记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dj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