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反复阅读《P.E.T.父母效能训练》, “父母”和“训练”这两个词都很好理解,但是“效能”这个词在汉语的语境里我们说得不是特别多。“效能”就是指效率、效果的意思,相信大家在育儿过程中一定遇到过一些低效的情况。
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将心理咨询里面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非常通俗化的融入到亲子沟通当中去,形成了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人际关系的沟通模式。
(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主要就记录我在学习P.E.T.的收获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群里看到好多妈妈说孩子得了一种“不吼不睡”的“怪病”:一开始还是母慈子孝温馨的睡前读绘本的时间,但是读了一本,不肯睡,再读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好不容易读完了所有的绘本,宝宝又说要去上厕所、要喝水……折腾折腾,眼睁睁地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最后,实在是太晚了,她忍无可忍,吼了一顿。宝宝才终于不折腾,委屈地睡着了。宝宝睡着以后,自己非常地内疚,下决心以后再也不吼宝宝了。可是第二天呢,还是如此,越睡越晚,无法跳脱出这个恶性循环……
妈妈很后悔对宝宝发脾气,觉得自己是应该做一个有耐心的妈妈,但宝宝晚上缠着她不睡觉,她实在是吃不消,而且也担心晚睡影响宝宝的身体,非常地苦恼。
我们在养孩子的过程中,其实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自己的需求,是想早点儿休息;那宝宝的需求,是想再多玩玩,多让妈妈陪,这两种需求发生冲突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大多数妈妈会选择压抑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会不由自主地为孩子牺牲。但是结果怎么样呢?我们有家务要做,有工作要处理,我们会疲惫,会着急,一味地迁就,忍来忍去,最后还是很容易爆发。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父母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有自己的需求,就会疲惫,我们的需求就可能和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孩子的行为,有一些是我们欣赏的,有一些可能我们无法接受,这非常地正常。“无条件接纳”的本意是说父母应该接纳孩子与生俱来的独特之处,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是说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
当你感觉没办法对孩子感到接纳和爱的时候,你不需要勉强自己去这么做,这是戈登博士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戈登博士认为,强调父母要无条件地接受和容忍孩子,抛开自己的需求为自己做牺牲,这种意图是好的,但是却会损害父母的效能。
接着说上面的宝宝睡觉的例子,本来累了一天了,妈妈特别想早点休息,或者想等宝宝睡着之后有一丁点儿自己的时间,但宝宝翻来覆去就是不睡。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会觉得烦躁,但是啊,我们往往不会直接地就表达出来,我们会虚假接纳。
而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她会察觉到父母好像急急忙忙地想要摆脱她,所以她会不断地提这样那样的要求,来进行试探:“我能不能再晚点儿睡?”“爸爸妈妈到底会不会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状态是不安的,是困惑的,他会表现得很黏人;而我们的情绪也会随着孩子要求的层层加码不断地累积,到最后突然地爆发。
戈登博士提到,如果父母经常假装接纳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多疑、焦虑、缺乏安全感,也会使她越来越不相信父母,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想的和做的不一样,不诚实。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的行为无法接纳的时候,一定不要假装接纳。戈登博士讲了“真实父母”的定义,强调当我们不接纳的时候应该发出明确而诚实的、内外一致的信息。他也提出了“是谁拥有问题”这个角度:当孩子拥有问题,我们采用倾听技巧;当父母拥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面质技巧。(具体的技巧之后详细解释)
书中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记录如下:
“孩子无疑都喜欢被接受,但是当父母发出的是明确而诚实的信息的时候,孩子也能富有建设性地处理父母的不接纳。”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或者大家平时总是吐槽,觉得现在孩子都好自私,只想着自己,不太为别人考虑。的确如此,但是孩子是否懂得为他人着想,也和我们有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息息相关!
戈登博士说过:为人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个凡人。总是想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完美父母的形象。其实孩子并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像演员那样去扮演“好爸爸”“好妈妈”的角色。恰恰相反,他们希望父母是一个真实的人。
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孩子通过与父母的关系、与家里其他人的关系在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如果我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在我们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对我们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造成了什么困扰,把自己的真实的需求和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孩子也会学会换位思考,他会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愿意坚持这样做啊,对孩子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建立起自信心、责任感都很有帮助。
作为父母,我们仅仅教给孩子知识性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替他人着想的能力,这种能力比读多少书、认多少字重要得多。一个人智商再高、能力再强,如果她不能与她人和谐相处,是很难获得成功和幸福的!
要想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真实的父母。
——读《P.E.T.父母效能训练》有感(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