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宠辱不惊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面对赞美,不必卖力讨好;面对指责,不必沮丧低落。
人生,要做到宠辱不惊,不为悲喜而动。
唐高宗时期,有个叫卢承庆的人,在朝廷担任考功员外郎的职务,负责对官吏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校评定。
有一次,他给一个负责从运河运送粮食的官员打评语,因为这个官员曾在运粮时发生过一次事故,粮船也沉没了,损失了不少粮食,因此,卢承庆给他打了个“中下”的评分。卢承庆把评语拿给那个人看,那个人非常平静,一点抱怨的意思也没有。
卢承庆想了想,又觉得那次事故纯属意外,也不是这个官员有什么过错造成的,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人都的确无能为力,也不是这位官员的责任,这样给他评分貌似也不太恰当。于是,卢承庆给他改为“中中”。
卢承庆又把改评的事告诉了这位官员,他原本认为这位官员会非常高兴,毕竟业绩评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关系到一个官吏的升迁和俸禄,这可是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啊!
可是,出乎卢承庆意料的是,这位官员依然非常平静,丝毫也没有喜悦的表情。卢承庆见了,心中暗暗赞叹:“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着人善类此。”意思是说,得宠或受辱都能做到镇定自如,心胸真是宽阔!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卢承庆又把他的评分改为“中上”。
这个运粮官名叫安学。后来,安学不失所望,成为一个政绩卓然的地方官,名留青史
人们的出身无法选择,不能因为自己出身平凡便就此认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没有一个人是“无用”的。
摆正心态,不攀比,不能自己生闷气,这样只会害了自己。
人生无贵贱,活出自己就是最大的精彩。
02
不要勉强
别人的评价,再刻薄都是别人的,自己的快乐,再简单也是自己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立场,谁都不需要为了迎合他人的眼光而勉强改变自己。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曹商的人,受到宋王的嘱托出使秦国。
在他出使秦国之前,宋王非常信任这个使者,就送给他几辆马车作为赏赐。
曹商完成使命回到宋国,正碰上生活清贫的庄子,对他说:“你虽然是个贤人,却住在简陋的破屋里,卖草鞋为生,而我,可以代表宋国出使秦国,获得许多赏赐。”
庄子听罢,并没有生气,他不急不缓的说:“我听说秦王生了病,需要医生,用嘴帮他吸出脓,可以获得一辆车子的赏赐。
治疗的部位越隐私,获得的车辆越多。
你应该给秦王做了治疗,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赏赐?”
世间人性复杂,即使我们苛求自己完美,仍不可能讨好每个人。
好好做自己,不要被别人的闲言碎语,耽误了自己的人生。
人各有志,不必勉强,做好自己。
03
与时俱进
有一日,庄子与众徒一起进山,他们在山中看到了一颗大树。
树下有一个伐木工人,他悠闲地坐在树荫里乘凉,没有要砍伐的意思。
众徒问伐木工人,为什么不砍这颗树。伐木工回答,这棵树的材质不行。
庄子感慨道:“正是因为这棵树没能成材,才可以活得这么长啊。”
一行人离开了大山,来到庄子的一个朋友家借宿,热心的朋友想要杀鹅招待他们。
动手之前,仆人问这位朋友:“这两只鹅一只会叫,另一只不会叫,我到底该杀哪一只?”
朋友说:“先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日,众徒想到前日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困惑。他们问庄子:“师父,昨日山里的那棵树,是因为不成材才免于砍伐,而家里的这只鹅,却是因为不会叫才被杀死。师父,你说是成材好,还是不成材好?”
庄子说:“此刻最聪明的选择,似乎是让自己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其实这样是不够的,最好可以做到乘道德而浮游,与时俱化。”
不成材的树木生长在山里,它无法做成木器家具,当然不会被砍伐。
而不会叫的鹅生长在庭院里,失去了看家护院的功能,难逃被杀的后果。
因为形势的不同,树木与鹅才有了不同的命运。
人一旦成材,便有了利用价值,容易成为别人达成目的所使用的工具。
而人不成材,人生便会失去价值。
活好自己的关键并不是苛求完美,也不是碌碌无为,而是要正视自己的缺点,认清自己的优势。
做事情,一定要顺势而为。
到了时机成熟,才能把事做好,若时机不对,即便尽心尽力,通常事倍功半。
做事与成材一样,都不能背势而行,要时刻跟着形势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闷。
做自己,你不为别人活着,不要让别人的评价成为你的包袱。
生活是自己的,凡事与他人比,生活会非常累。
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他们无法决定你的人生,把握现在提升自己才是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