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大旱,众人拜跪在南雨庙门前,祈求降雨。未几,庙门轻轻地开启,东风一身青衣,缓步走出。站在道路中间,静默地望着前方,迟迟不发一言,像是在认真地等待谁的到来。众人面面相觑。
许久,远处传来了马蹄声,众人闻声躲至一旁,东风岿然不动立在路中间,嘴角露出一丝浅笑。不一会儿,只见一辆马车疾驰而来,东风见状竟席地而坐,微闭着双眼,众人诧异。
“东风大人,这是何意?”一人沉默许久,壮胆上前问道。
“接客!”东风简单地答道,说着轻轻地拂袖,将那人推至一边。
马车急速驶来,“让开,快让开!”车夫厉声叫道。
东风置若罔闻,不为所动。车夫气恼,竟挥动马鞭直直地冲过来,东风倏然睁眼,一拂袖,马车顿然停下。他起身打开卷抽,宣读道: 谷雨为谁,解其谜题。 漠北大旱,即降甘霖。
东风话音刚落,两人走下马车,一人身着锦绣,朗声笑道:“好一个谷雨为谁?”一袭白衣者站立一旁,笑而不语。
“试题已出,诸位若已有答案,可去庭院答题。无需纸笔,口述即可。”东风善意地补充道,微微欠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三人依次走入南雨庙,众人跟随其后。 庭院内,一人身着玄衣,头戴斗笠,腰佩绿玉,手握檀扇,静坐于中央,见三人进来,起身行礼道:“文渊王,天之阁君主,宋儒,天之阁才子,武莘俊,天之阁名将。在下南雨,欢迎诸位答题。”说完施施然坐下。
武莘俊,率先上前一步,答道:”我挂帅数年,征战数次,麾下士兵骁勇善战,杀敌千百,镇守边关,护国安宁。而今漠北大旱,连日炙烤,致众士卒饥渴万分,众将士身心俱疲,无心战事,我身为军中主帅,自是为将士求降谷雨。“
”如此说来,你求雨,便是为了定军心,震士气,扬国威,护安宁。”
”这是自然。“ “武将帅,驰骋沙场数年,杀敌过百,手下冤魂厉鬼怕也是上千了吧!今次若如你所愿,便是徒增伤亡,平添怨气,助纣为虐了。我虽不懂兵法,却甚为赞赏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鄙人一直深信国破从不是因为战祸,而因人心所向。战祸只会让家破人亡,人心惶惶,你守得住国,顾不上家亦是枉然。 ”
“南雨仙者所言甚是。”宋儒上前一步,赞赏道。 ”
“谷雨为谁?”南雨提问。
“为学!”宋儒简短答道。
“为学?你身为儒者,教四书,诵五经,授六艺。学富五车,知识渊博,若有疑惑也应求问文曲星者,为何求雨?”
“非也!纵观古今,咏雨的诗篇虽不在少数,然大多描绘的都是江南烟雨,鲜有漠北大雨。此次求雨,让学子看看漠北豪雨,体会下漠北雨水情怀,坦坦荡荡,豪情万丈,而非执着江南烟雨的柔情,优柔寡断,多愁善感。”
“原是如此,你求雨便是为了吟诗作赋,教化学子。”
“是!”
“你饱读诗书,必懂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道理,定然知道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自是不言而明。雨从来就是雨,这一点亘古不变,心如止水,不乱则明,倘若学子们被书中知识所缚,一叶障目,被功成名就所累,不知所需,纵然我在漠北下雨也无济。 ”南雨一口气说完。
转而认真地看向衣着锦绣的文渊王,浅浅地问道:“谷雨为谁?”
文渊王默默地看着眼前燃尽的半柱香,沉默不语,突地双膝下跪,求道:“南雨仙者在上,尔等愚昧无知,不解谜题,只知要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望降雨漠北。”说着磕了一个响头。
众人哑然,武莘俊和宋儒顿时傻眼,堂堂一国之君竟当着众人下跪,国家威严何在,皇室颜面何存?两人急忙搀扶,却被文渊王厉声喝道:“退下!”两人无奈罢手,站立一旁,狠狠地盯着南雨。
百姓们见状,纷纷上前急忙上前央求,一老者拄着拐杖,深沉地说道:“南雨仙者,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亦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病害防治的最佳时节。谷物是民之根本,现今漠北大旱,若是错过该时节,怕是要颗粒无收了。君主为民请命,其行可嘉,还望仙者成全。”
“题解!”东风突然宣布。
老者欣喜,“题目解开,望南雨仙者如约将雨漠北,以保一年谷物丰收。”说完看向文渊王,欣慰地说:“漠北有君如你,可谓我等百姓之福!”众人闻言,欣然点头,四下一片欢声笑语。
南雨起身,轻摇折扇,白云聚拢,天地灰暗,随即将绿玉抛掷空中,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雨清然落下,众人在雨中嬉戏玩闹。
南雨摘下斗笠,感慨道:“勤政爱民,乃君之责,君民齐心,乃国之福。”说着拿起檀扇,对着天空,悠悠地转了几圈,悬浮在空中的绿玉散发出清透色的绿光,在灰蒙的天空显得格外璀璨。
入夜,武莘俊在营帐里静思,在佩剑上纂刻下【国泰民安】。
宋儒在书塾里踱步反省,继而在折扇上题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文渊王在书房内翻看《孟子》,听着窗外雨声,细想今天的事,若有所悟,临沂字帖:【民贵君轻】。
老者,舒心安然入眠,墙上挂着一幅字画:【雨生百谷】。
滂沱大雨,不断地从苍空落下,溅起一朵朵亮洁的水花,似是在召唤尘封已久的隐秘力量,唤醒长眠万物……黎明将至,雨声渐小,万物复苏,焕然一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