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存在这样一部分群体,他们存在于双重束缚,自我否定,不爱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实体世界中看似非常正常:有正常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一般人看待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心理问题。然而在他们的内部,早已是波涛汹涌,不断想这样的问题:“啊他的表情好像在表示他对我不感兴趣,完了,我果然是个无趣的人。”或是“啊他们对那个男孩的表现看来十分认可,完了,我果然是能力低下。”过度解读的他们令自己的人生束缚在一个不可逃出的怪圈里,充满对自我的否定,低自尊,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作息,学习安排……
其实,他们包括了我。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恰如其分的自尊》,由法国的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和勒洛尔所著,他们积累大量的心理咨询资料,通过这些案例来详尽分析低自尊的形成机制以及提出合适的解决建议,是难得的心理学研究的作品。
1.自尊心的三大支柱
自爱:完全无条件,尽管自己有缺陷不足,但人都是爱自己的,我们值得爱和尊重。在一个人的社会化面具之下,很难弄清他究竟有多爱自己。
自我观:我们看待自己的目光,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估,无论是否有根有据,重要的是人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价。
自信: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的场合采取恰当的行动。【如何测试一个人的自信程度?通过对他的弱点和简历上的漏洞找茬,故意刁难一下。如果能接受,承认自己的不足而并不贬低自己,也不尝试掩盖自己的缺点或是进行反击,那么可以说明他的自信水平很高】
三者之间,相互依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尊重自己,听从自己内心需要和欲望,从而让人对自己有一种积极的评价,接着对自信产生积极的影响,积极行动,对失败没有过度的担心,也不过度害怕别人的评判。
2.过低的自尊会让我们对自己过于严苛,看不到自己取得的成就,在获得幸福的路上遭遇巨大阻碍。因此,比起成功,应该选择那些让自己更幸福的道路。
3.自尊的养分——自尊需要得到滋养
感觉被爱+感觉自己有能力
4.低自尊存在的问题:
自我贬低,选择中性的词来形容自己。而受欢迎的人,他们更倾向于主动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全抖落出来。
模糊形象,描述自己时总是不太有说服力,说法会前后矛盾,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大打折扣,在社交活动很容易处于劣势。自尊较低的人很可能根据周围的人或者说话的对象来改变他们的说法。
犹豫不决、拖延,人的自尊水平越高,行动越高效,做出决策就会坚持下去,良性循环。自尊较低的人很难做出决策,犹豫踌躇,甚至反复拖延。
从众,易受周围人影响,“精神可塑性”——容易受到他人意见影响的人格特质
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一旦失败就会放弃。对迫于从众压力做出的选择显得比较执着,并不是有受虐倾向,而是有决策困难,对自己人生的决策困难。
对失败和批评敏感,自尊较高的人会很快投入到新的行动中去,新的行动是他们不再关注过去的失败。自尊较低的人听到负面评价时其影响会持续很久。
对负面评价的“乐此不疲”
不敢付诸行动、不公开自己的决策,害怕别人的眼光和评判,以及相应的后果:被人批评和否定。逃避,以此降低不成功时带来的失望。
5.为何谨慎:
文化与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是对于自我持有的信念。
6.对成功的反应
“拒绝”成功
幸福焦虑:过度意识幸福的不长久
假冒者综合征:认为自己不配
表扬的尴尬:不知道如何回应别人的赞扬而感到尴尬
总之:自尊高的人想要成功而自尊低的人害怕失败。
对自己说:我如此行事是因为我过去的经历使我的自尊水平提升了
7.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