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下官方文档的解释:每个vue实例在被创建时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初始化过程。例如:数据、事件的监听、编译模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vue会在其中添加一些函数、运行,这些函数叫做生命周期钩子函数。3
这里我分了三个阶段说下都有哪一些钩子函数:
阶段一:Vue实例创建阶段的生命周期函数
beforeCreate:
Vue实例在内存中刚被创建,数据对象(data)和方法(methods)未初始化;
created:
实例已经在内存中创建好,数据和方法已经初始化完成,但是模板还未编译,页面还是没有内容;(此时访问this.$el 和this.$refs.xxx都是undefined)
beforeMount:
找到对应的template模板,编译成render函数,转换成虚拟dom,此时模板已经编译完成,数据未挂载到页面,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你可以看到标签间的双花括号,数据还未渲染到页面中;
补充:
render : h=>h(App)
在beforeMounte之后和mounted之前,还有渲染render函数,它的作用是把模板渲染成虚拟dom。。。
mounted:
模板编译好了,虚拟dom渲染成真正的dom标签,数据渲染到页面,此时Vue实例已经创建完毕,如果没有其他操作的话,Vue实例会静静的躺在内存中,一动不动。。。一般会在mounted中来渲染从后端获取的数据!!!!!(页面初始化时,如果有操作dom的事件一般也会放在mounted钩子函数中,当然,你也 可以放在create中,前提需使用this.$nextTick(function(){}),在回调函数中操作dom。)
先来一个关于$nextTick(fn)的小例子:
<script>
//下边打印结果顺序: 1 2 3 11
let vm = new Vue({
el:"#app",
data:{
name:"lxc"
},
beforeCreate(){
},
created(){
console.log("1")
this.$nextTick(function(){
console.log("11")
})
},
beforeMount(){
console.log("2")
},
mounted(){
console.log("3")
}
})
</script>
上边代码充分说明了$nextTick()是在页面渲染完之后执行的一个异步方法。
总结下$nextTick使用场景:
第一:上边已经说了在created中操作dom;
第二:在数据变化后要执行某个操作,而这个操作需要随数据改变进而改变了dom时的操作,这个操作应该放入$nextTick中。
eg:
<div id="app">
<p ref="op" v-for="i in num" v-if="num > 0">{{i}}</p>
<button @click="oclick">click</button>
</div>
<script>
//p标签文本是动态渲染出来的,下边如果想操作p标签文本,需把操作写在$nextTick中
let vm = new Vue({
el:"#app",
data:{
num:0
},
methods:{
oclick(){
this.num = 4
this.$nextTick(function(){
this.$refs.op.forEach(ele=>ele.innerText=ele.innerText*2)
})
}
}
})
</script>
阶段二:Vue实例运行阶段的生命周期函数
beforeUpdate:数据依赖改变或者用$forceUpdata强制刷新时,对象data中的数据已经更改(虚拟dom已经重新渲染),但是,页面中的值还是原来,未改变,因为此时还未开始渲染dom;
update:此时data中的数据和页面更新完毕,页面已经被重新渲染。。。
在实际开发中,一般会用watch来代替上边2个方法,因为watch会知道是哪一个数据变化。。。
阶段三:Vue实例销毁阶段的生命周期函数
beforeDestroy:实例销毁前掉用,在此刻实例还是可用的
destroyed:Vue实例被销毁,观察者、子组件、事件监听被清除(页面数据不会消失,只不过是响应式无效了)。。。
总结下:以上三个阶段就是Vue实例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从开始创建、初始化数据、编译模板、挂载dom、渲染、更新渲染、销毁一系列过程,成为vue生命周期。。。
下边还是借助vue官方文档中生命周期图在通一遍: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