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细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大作《爱的教育》,虽然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我还是为文中委婉细腻、充满爱意的笔触所感染,特别是在刘素玲老师做了导读以后,我对其中教育的方法和思想有了更多的感触。下面,我将围绕五个层面的问题,谈一谈对本书的认识。
一、整体感知: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阅读时有哪些被触动到的感受?
关于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可以有很多答案:这是一本日记体小说,是一本教育叙事,是一本以爱为底色的教育类书籍……无论哪一个答案,都指向了两个核心词语:“爱”和“教育”。
阅读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那些充满浓浓爱意的故事描写,他们彰显了爱的纯粹、崇高、伟大、圣洁,那么,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爱,在本书中,何以让人感受到了纯粹、崇高、伟大、圣洁呢?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与爱本就不可分割,这既是对于教育的要求,也是每一个教育人践行的准则,所以,教育者以爱心润泽被教育者是教育领域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
然而,本书则略有不同,我试举书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马戏团的小丑角》这个故事中,天气寒冷,马戏团经营惨淡,饰演丑角的班主的儿子非常勤劳,也很卖力地表演,但是仍然无法扭转马戏团生意寥落的现状,他们生活堪忧。恩里科的父亲看在眼里,怜在心里,想要帮助马戏团,于是自己撰文,请朋友画肖像,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优美而又诙谐的文章,描写了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努力的工作和惨淡经营的现实,经过父亲的宣传和报道,于是很多人来到马戏团观看表演,马戏团的生意一下子火爆了起来。在一次表演结束后,体育老师告诉了马戏团的班主,是恩里科的父亲的文章使他们的表演火爆了以后,当预知了小丑将会来表达感谢的时候,恩里科的父亲“为了不被感谢,悄悄地走了”。这个细节让人动容,因为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恩里科的父亲无私付出、不求回报、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伟大形象;感受到是尊重使爱纯粹、崇高、伟大、圣洁。
文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爱,不是施舍,不是怜悯,不是在给予的时候高人一等、高高在上;爱,是关心,是付出,是尊重,是平等相待,是不求回报的无私付出。
让我们爱在心中,尊重相伴!
二、知识沉淀:书中哪些教育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具有经典性,哪些可借鉴?
作为一本教育专著,伴随着故事的一个个展开,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教育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卖菜人的儿子克罗西因为身体残疾、父亲坐牢而导致的懦弱自卑,成为学困生的问题;弗兰迪因为本性顽劣而导致行为卑劣、内心恶毒的心理问题;铁匠的儿子普雷科西因为暴力的家庭教育而导致的忧郁与刻苦兼备的内心扭曲的问题。
作者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教育的方法,比如,充溢全书的以爱引导宽容感化,巧妙运用教育故事感染浸润(每月故事),书信教育循循善诱(恩里科的父母给恩里科写的信),教育惩戒晓以利害(对弗兰蒂的停课处罚),即事教育及时教育(《士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头场雪》中的同理心教育)……我们套用教学上的一句话,可以改编为“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材施教,就是教育得法。
因材施教,是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是对教育的正面表达;因材施教的反面是因人施罚,即在学生犯了错误以后,尤其是屡次犯错、屡教不改以后,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惩戒方式,以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引导或者惩戒。所以,没有什么教育方式是最好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合适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也没有什么惩戒方式是最管用的、最奏效的,合适的惩戒方式就是好的。
所以,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大道至简的那个基本教育原则——因材施教。高明的教育者并不固守教条,死守一种教育方式,那是守株待兔的痴傻,是刻舟求剑似的呆萌。聪明的教育者,至少应该有两手:一手持爱心,浇灌花朵;一手持惩戒,修剪枝条。
三、反思检视:寻找你身边的教育之爱,并查摆“爱”的缺失和遮蔽之处。
反思我、我们过往的教育,爱从未缺位。但是,我们付出的爱却未必能如此纯粹、崇高、伟大、圣洁。我们的老师披星戴月,起早摸黑,教育、关心、陪伴学生,在默默无闻中无私奉献,在爱的浇灌中呕心沥血。但是,我们是否在成绩排名之中忽略了对学困生的尊重,在成绩优劣的对比之中将学生区别对待?如果扪心自问,我们确实这样做了,这样想了,那么,我们的爱是有区别的爱,是因为你优秀所以我爱,是我爱你因为你值得爱,是有条件、有差别的爱,这样的爱不纯粹、不崇高、不伟大、不圣洁。
反思我们的社会,不完美的爱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陈光标,一个饱受争议的人,他的身上有两个标签:中国首富,中国首善。家庭贫寒,白手起家的他共计捐款20亿,20亿啊!绝对称得上是慷慨解囊,善心满满!他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喜欢高调做慈善,每次捐赠都邀请了很多的记者到场,对受捐人群和捐赠情况大肆报道,这种做法为他的慈善蒙上了阴影,让他成为了毁誉参半的公众人物。捐赠,是爱心的表达,但是罔顾他人感受的表达,至少不是爱心最佳的表达方式。所以,首善陈光标并不缺乏爱心,而是缺乏更好的表达,纯粹、净化后的表达会使爱心升华为美德。
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氛围都要反思检视自己的行为,让爱纯粹、崇高、伟大、圣洁。
四、改进计划: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你准备如何加强"爱"的教育?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新的的要求召唤新的方式。立德树人成为了教育人的根本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了教育人的核心目标。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当然需要身心健康,心理强大。要想让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积极、阳光、坚韧、醇厚的内心,就需要爱的浇灌与滋养。所以,我们的教育过程之中应该多一些爱的表达,少一些刻薄的惩戒,营造爱的氛围,培育爱的土壤,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为此,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因材施教是爱的表达。一切伟大的教育家都主张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面对行事鲁莽的子路和遇事退缩的冉有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了做与不做截然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因材施教,是师者之爱,是大爱。
其次,静待花开是爱的守候。成长也好,优秀也罢,不是结果,不是答案,而是过程;教育也是如此,是方法,更是过程。“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二十七以前的苏洵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后来和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一起成为唐宋八大家,成就“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样彪炳千古的辉煌。心怀大爱的教育者,不会因受教育者一时的落后而失望,不会因一时的顽劣而刻薄,而会始终心怀期待,着眼未来,学会欣赏,静待花开。
正如费孝通所说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教育也应该如此,心怀大爱,学会欣赏,尊重个性,学会等待。
让我们做爱的理解者、践行者、享受者、给予者,心怀大爱,美美与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