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人有能力“让你高兴”,你只是为他们提供了“让你高兴”的机会而已。
>> 幸福并不在于你为我做了什么,而在于我自己的感觉。除非我自己愿意,否则你不能改变我的情绪。
>> 我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而你也为你自己的感受负责。
>> 我们不能让他人产生特定的情绪。虽然我们可以操控或影响他人,但其结果却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更让人感到释然的是,我们无须控制那结果。
>> 没有什么人和物能够永远都让我们有某种感觉。我们对特定的行为和事件的情绪反应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性决定的,没有例外。
>> 生理和情绪反应的互联性让一切更加复杂多变。压力让我们对原本无关的事件自动做出了情绪反应,结果,这一事件就成了让人感到害怕或高兴或其他任何情绪的缘由,人的本性正是如此。
>> 不可预见性+没有控制权(无论是真正的还是你所认为的)=压力
>> 我们越能够预测自己的命运,我们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控制的程度就越高,那么我们感受到的生理压力也就越小。
>> 对状况缺乏掌控和状况的不可预知性会引发恐惧感,而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我们释放压力荷尔蒙,并让我们感受到压力。
>> 威胁→压力=能量→情绪(都是通过行为表达和释放)压力是我们做出行为的驱动力,也是我们发泄情绪的基础。
>> 如果是事前考虑周到,我们就会有计划地行事。如果未经思考就做出了行为反应,我们通常就会情绪化,不会理性地判断事情。
>> 未经思考所做出的行为,是一种冲动性行为,只有在事后回忆的时候,我们才会理智地看待发生的事,理智的判断与冲动的判断所产生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 “太过情绪化了”,别人听起来认为是借口而不是解释。
>> 压力水平升高,我们的识别能力就会有所折损,相反,我们感受到的压力越小,我们的理性思维就越活跃。
>> 压力的承受限度和时长决定了压力对我们产生的危害程度。
>> 所谓的好的压力太多也不是好事。
>> 我们对压力的需求越接近我们能量的供应能力,我们就越可能经受对我们有消极影响的压力。
>> 做我们所能掌控的事,和我们喜欢的事,所承受的压力,我们就称为好压力,而做我们所不喜欢或者能力之外的事件时所感受到的压力,我们就称为坏压力。
>> 我们的身体在经受这两种压力时产生的反应是一致的。
>> 造成身体出现问题的,其实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对我们的身体系统产生的影响。
>>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处于“高压”状态,在你的免疫系统对抗压力侵袭之前,你就能将压力降下来。
>> 压力让我们做出反应,它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助手。
>> 我们误解他人或被他人误解,都是没有恶意的——我们只是不能或不愿意像接受自己的观念一样接受他人的观念。
>> 为什么一个人做出的反应会让他人紧张难安?
>> 根据这种早期的学习经验,我们称之为内隐记忆,杏仁体将孩子已经经历过的事件定性为不受欢迎的或有潜在危险性的。
>> 我们周围的世界塑造了我们追求自己期待的幸福的最初方式。
>> 总是责备他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觉,这种行为方式难以改变,但我们应该成长起来,不要再受这种方式的干扰了。
>> 思考能力得到了发展,我们才能用特定的观点来看待发生的事件,这时候我们才能够忍受所出现的状况,而不会感到焦虑、失望,甚至绝望。
>> 我们对一个人的情感投入越多,我们就越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 生理上的反应是我们面对压力时的第一反应,且导致了我们随后做出的不同行为。
以上是最近我看到一本书《所谓人际高手就是让人舒服》的部分读书笔记,还没有看完,已是很受益。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想通了很多事,少了三千烦恼丝的我,轻松快乐了不少。
就像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私密空间一样,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自己的界限,你说的他不同意,他说的你不同意,不用太在意,只是你们触犯了彼此的界限而已。
人对每件事的态度都经历着如下循环:
压力产生,然后是人的感受,然后人才产生情绪。事件本身无好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因为不同的心境,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评判一件事的结果也可能完全相反。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情绪也不同,可能因为这件事唤起了当事人的内省记忆(过去经历过此类事件时的情绪),这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不能因为一两件事就对某个人进行评判。每个人就像一个球一样,有凹凸不平,明暗交错。人与人的接触也只是接触了对方的不同面而已,于此同时,每个人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你不知道你此时接触的对方,是哪一面。
不要跨越彼此的界限,放开别人也是放了自己!
我们不能左右事情的发展,只能把握自己的心境。人经历的事越多,心态会越淡然,也会更成熟,处事不惊。
人心静,万事平!心不静,万事空!“心”的界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