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想法读书
《把时间当做朋友》带给我的思考

《把时间当做朋友》带给我的思考

作者: 陈开潮 | 来源:发表于2016-06-27 05:57 被阅读35次

    1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李笑来的这本书,在网上很受欢迎。但我真正开始关注这本书以及关注这个人却是从罗胖的节目里知道的。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在网上找到了电子版,一开始我是下定决心要认真反复研读一下的,以此来验证网友的反应有没有过激,顺便也想静下心好好读一本书,收获他人书中的智慧,期许能让自己能有一点小改变。但当我看第一眼的时候傻眼了,这都是啥东西,太枯燥根本看不下去好不。当然,这只是一瞬间的想法。

    我知道看不下去一般情况下不会是书的质量和内容不好,大多数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没有达到,认真看一本外表枯燥实际价值很很丰富对自己帮助可能很大的书对大多数人来说太难了,因为这个过程中的枯燥与孤寂令人无法忍受,与其给自己找罪受还不如痛痛快快的看一本小说来的实在。虽然都是阅读,但这种痛快的阅读一定不是阅读的精髓所在。阅读的精髓在于吸收与转化,这种酣畅淋漓之后的快速遗忘怎么能达到阅读的要求呢?

    不久前当我重新再电脑上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一点都没觉得这本书枯燥,相反,我用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将这本书从前到后满满的八章内容仔细阅读了一遍,并且在阅读之后快速浏览的时候还整理出了两大张思维导图。我之所以会花时间仔细读而且认真做笔记,是因为我觉得书里的内容对我而言是有价值的。下面我将以书的核心内容为依据来说说我读后的感受。

    2

    这本书在性质上应该算是一本人生方法论的书籍,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刻意点缀,没有多余的废话。有的是很抽象的科学理论,有的是个人经历的事情的思考,有的是句句真戳心灵与现实的揭露,当然还有的是很自然的客观理性的论证。

    关于对这本书的反面认识,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一定有一部分人和我刚开始一样觉得这本书枯燥乏味看不下去就抛弃了通过进一步阅读好书来提升自己的机会,然后当别人问及此书的时候,基于自己主观利我心理给它判了死刑。第二,与此相反,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基于对书中观点的盲目崇拜转变成了对明星个人式的崇拜。例如就我所了解,很多个人、媒体、公司对此书推崇备至,公司员工人手一本免费发放,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送什么也不如送一本书来的有意义。退一步讲,抛出其中的推广噱头,书的价值毋庸置疑,但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能有多大呢?古今中外读一本书就能够改变一生,因为一本书就奋发图强腰缠万贯的实例可能存在,但我从来没见过,所以基本上是不大相信的。

    书带给人的顶多只是思考和转化,你可能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观点与你内心长期所持有的观念重合产生共鸣,并以书中更科学合理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生活。你也可能会因为书中所说的某句话某件事来反思自己以前的种种错误与不足,从而变得更加努力好学上进。但这只是可能,读书并不是努力变好的充分条件,因为人与生俱来的惰性贪念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严重地影响了每个人的每一个决策与改变。比如说,拖延是绝大多数人都存在毛病,就像你不会说因为看了《拖延心理学》以后就告别拖延一样,你很多时候都不会因为某一句话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产生绝对强大的执行力,更何况人的思想是如此捉摸不定,人的行为模式是如此复杂,影响你行动的因素太多了。

    3

    继续说这本书,距离我阅读并整理读书笔记的时间已经有一个多月了。现在回过来重新看这本书,看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我觉得似乎有点繁琐。可能是整理的时候为了后面回顾起来方便,所以每一个架构每一句触动我的话我都做了相应整理。现在看的时候我几乎能完全重述书中的内容。简单说,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可以用书中的三个词概括:积累、交换、复利。我之所以会选择这三个词,是因为这三个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以前固有的思维和观念,而且就我看这三个词几乎贯穿了整本书。看似很简单很平常的三个词,真正弄懂并不容易。

    4

    什么是积累?

    积累不是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每天简单的记记背背,更不是毫无基础的不停重复,而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并全面掌控自我之后形成的一种科学进步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对自己言行举止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以一个严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使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不停的积累各种丰富的资源,从而快速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和可交换资源,并在拥有更优质资源的条件下进一步积累,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阶梯式进步。可见,任何积累都是条件的,要想积累资源提升自己首先必须要充分的认清自我并控制自我。

    怎样认清自我?这里首先我们要认清自己的大脑。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大脑其实是应该受我们控制而不是被它控制的。只有先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大脑的想法之间的区别,你就可以脱离大脑的奴役了。比如说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睡懒觉,这时候我们的想法和大脑的想法就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大脑的想法是在睡一会儿,一小会儿,十分钟,就十分钟,然后十分钟,十五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而我们的真实想法是迅速起床,该去早读了。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想法都是被大脑的想法压制的,甚至跑的无影无踪了,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去哪了,只有在有外部条件的强制性约束下比如上班上课,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想法才会略胜一筹。仔细想想多么可怕,很多时候都是大脑在控制我们。

    要认清自己除了意识到大脑的想法和自己想法之间的区别外,还需要一个成熟强大的心智。心智与智力无必然联系,心智是一个人在经历复杂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一个人心智是否成熟,虽然不容易判断,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去培养自己的心智。因为心智是过去的知识经验的综合,那么过去的知识经验则是完全可以拥有,可以更新,可以推翻,可以重建的了。具体的就要多学习,勤思考,不断去经历了。

    那些东西可以积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积累的,没错。知识经验自然不必说,此外如友谊、兴趣、人际关系、被人尊重、甚至是运气有形的无形的都是可以被积累的。当你充分认清自己并拥有良好心智的前提下,你自然会去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办法,而积累就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一个善于积累的人一定是一个受人欢迎行高山如履平地的人。

    5

    为什么交换也如此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身边的人基于各种亲密关系所对自己做的事视为理所应当。这是很多的通病,父母子女之间,朋友闺蜜之间,情侣恋人之间,我们总能看到很多人对一个普通的陌生人产生感激和包容,而对自己身边自认为理所应当的人采取忽视抱怨等态度。其实有些话说的好像很有道理,世界上也许除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恩情无需偿还,付出不求回报之外,再无任何一种感情是不需要交换。真的是这样么?父母子女一场虽然用交换这个词很伤感情,但事实上收益与代价却总是存在的。别忘了自然界还有羊跪乳,鸦反哺呢!亲人之间尚且如此,朋友熟人陌生人自然不必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权利与义务这组词显得太生硬,用收益与代价这组词显得太势力,只有用交换这个词才能精准地阐释这种关系。我们试着用交换来看看我们绝大多数人习以为常原以为一生不变的友谊。这里没有任何否定朋友之间真情实感的意思,只是想借朋友之间较亲密的关系在交换上的表现来推而广之。小孩之间的友谊单纯可爱,但也最为直接,因为没有掩饰,没有言不由衷。所以你会看到小朋友之间会因为你给我一颗糖我给你一个玩具,然后他们成了好朋友。这不是我自己想的,而是根据一项人际关系实验的调查结果得出来结论。虽然道理很简单,但更能说明问题。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会有很多标准,所以我们更会选择和谁成为朋友,不和谁交朋友。说的在直白一点,和你做朋友我有话说,我开心高兴,而你也觉得和我做朋友你也有话说,也开心高兴,所以我们就可以做朋友。在社会上,我们选择的标准就更多了,也更复杂了,但也很简单,就是价值利益。这个更精准客观的词取代了开心高兴有话说这些主观标准,成了选择朋友的重要标准。在生意场上,在政治外交上,和你做朋友对我有价值,对我们都有价值,我们有共同的利益我们就是朋友,即使前一秒还是敌人。

    反之,当朋友之间的这种价值利益不断缩减,甚至某些时候变成一方变相索取,另一方被动付出的时候,长此以往也就是朋友做到头的时候了。就是这样。

    因此,我们要放眼看社会,跳出朋友这个关系网,无论在哪做什么,只要你需要别人帮助,你一定要记得你一定可以给别人创造必不可少的价值,这个价值可大可小,可早可晚,但是一定要有,除非你认为他的帮助是一次性的,以后再也用不着他。

    6

    什么是复利?为什么它很重要?

    复利其实就是积累结果的呈现。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复利可以直接推动很多人去积累,去花费很长的时间经历很缓慢的进步接着不断加速直至利好的结果以指数倍的方式不断出现。最早听说复利这个词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当我再次看到它的时候,机缘巧合,它出现在李笑来老师的另外一本书《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里,主要是教我们学会理财的。但我觉得它在学习知识方面存在的价值更明显。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坚持下去然后期待复利的过程。很多人在开始学习新东西的时候非常困难,一旦经过这个阶段在学习其他东西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明显要少很多。说的就是这个理。

    7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对我而言,有影响,主要是冲击了我原有的思维和观念,其次其中的观点和说明的现实确实和自己很相符。但它对我的影响有限,书中提出的一些改善方法不见得对自己有多大改变,因为看多少书也不能一下子就让我产生质的改变,也许还是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吧,也许只有等到我真正走出社会经历人世浮华之后才能慢慢蜕变成另一个我。又或许是我自己还没有领悟了各中精华所致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时间当做朋友》带给我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jz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