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来自《莫扎特的成败》,莫扎特一生写了600多部优美的音乐,而且手稿干净,没有任何的涂改,可见创作的过程一气呵成,甚至有人夸张地说莫扎特的创作过程比别人抄他的乐谱速度还要快。而本书是把莫扎特作为一个天才来研究的。
天才都是被人当做异类,但是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比如李白,达芬奇,还有这本书的主角莫扎特一样,都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镣铐一定非常不舒服,然而天才之所以是天才,不仅仅是想法与众不同,他们还常常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意志和这些镣铐作斗争,在斗争中展现了自己的价值。
莫扎特的父亲老莫扎特是一位宫廷乐手,成就不高,不过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发现了儿子的音乐才能,于是一家子就开始了欧洲巡演,所到之处,都会造成轰动。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和法国国王用餐。不过他们具体可以赚到多少钱呢?作者认为如果他们的收入远大于开销的话,应该早就凯旋而归了。
由此可见,虽然风光无限,却是赔本赚吆喝。这样的结果和当时的付费机制有关,在那个时代,音乐家的地位其实并不高,国王和贵族对音乐家的表演付费其实带有很强的恩赐的性质,用现在很流行的话说就是打赏。有时,遇上抠门的贵族,可能只能收到2个金币,而一辆马车就要120个金币。莫扎特固然是神童,可别人也不会天天围着他转呐。所以他们在一个地方最多几周就该离开了,到了莫扎特十几岁的时候,这种方式就难以维持生活了。
老莫扎特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萨尔茨堡的宫廷太小,机会不多,远远不能喝巴黎、维也纳等城市相比,老莫扎特带着儿子四处演出,希望在大城市能够又一个稳定的工作,然而进展不顺利,因为当时招聘乐师这本就不是大事,贵族们随便一句话就可以让他们的旅途劳而无果。
随着莫扎特一天天长大,逐渐到了尴尬的年纪,如果不能够得到社会的进一步认可,那么自己就会被认为是江郎才尽,生命逐渐沉沦下去。当莫扎特17岁时,不得不回到小小的萨尔茨堡工作,生活逐渐稳定后,他的创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萨尔茨堡宫很小,付的薪水少,而莫扎特又一直想写歌剧,于是莫扎特离开了萨尔茨堡。
莫扎特对自己的才华非常自信,所以满怀希望地到巴黎、慕尼黑这些大城市寻找机会,其实宫廷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大家都把莫扎特当做音乐的仆人,这不是贵族刻意瞧不起他,而是当时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贵族不在乎他是非常自然的。莫扎特和当时的欧洲艺术家一样,都是工匠艺术家,他们需要遵循主顾的要求来创作,他们只有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自己的想法创作。
莫扎特渴望跳出这种束缚,他渴望自由创作,于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来到了维也纳做了一名自由创作的音乐家,这十年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十年,很多交响曲都是这个时候写成。由于没有健全的付费机制,宫廷没有给予他稳定的收入,也无法靠着版税来获得收入。只能靠接点订单来度日,生活非常贫困。在困苦的生活和巨大的压力下,莫扎特在你5岁那年去世。
以上就是小编对这本书的分享,希望能够对你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