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哲学
「意识先于存在」
作为吠陀神话创世主的梵天,无疑是高明的,既不依托于性,又不仰赖蛮力,更不借助言灵。世界诞生于梵天的一个梦。
「造一片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一只蜂和一个梦。假如蜂不多了,光靠梦也成。」
之二·存在
「他人即地狱」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可悲的。萨特如是说。
上帝死了,所以人们朝拜驴子。尼采可能说。
凡没有的,连他所有也要夺去。无所谓谁说。
「人群中的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黑色枝头的花瓣。」
之三·物哀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太宰治从山岸外史闲谈中获得其表兄弟的如此一句,自然而然成为了《二十世纪旗手》的副标题。寺内寿太郎,终其一生只留下一个无意义的名字和署名他人的句子。
之四·荒诞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招进来的地方」
夏目漱石问学生,“I love you”如何翻译。学生回答无外“我爱你”一类。夏目漱石说,怎么能这么翻译呢?“今夜月色很好”就足够了。
故事美得不可想象,要是真的多好啊。
之五·浪漫
「然而,然而。」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之六·慈悲
「以万物为刍狗」
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邪?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
之七·泛情
「亦有意乎?」
写一首情诗,可以有个姑娘,也可以假装有个姑娘。
写一首情诗,不一定需要有个姑娘。世间有情,凡人有情,万物有情,对吧?
大情诗主义,总比泛情诗主义来得好听。
孙陆辰
于2017.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