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理论前沿谈写作故事
请把你的文学从抽屉里拿出来——写给文艺青年中的大多数

请把你的文学从抽屉里拿出来——写给文艺青年中的大多数

作者: 孙陆辰 | 来源:发表于2017-05-27 16:35 被阅读89次

    自一三年的三月起,我在对国内华语泛90诗歌创作者群体进行采访,试图弄出一篇比较大的文本来展示和表现这一新生代(或许说是较年轻一代)创作群体的存在特点和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发觉国内泛90诗歌应当是具有一个庞大基数的群体,但为何仅有寥寥数人活跃在诗歌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或者说是圈子中间?故而,我写下了一篇文本名为《请把你的诗歌从抽屉里拿出来》。时过不久,在与一个姑娘的交流中我推翻了整篇文本,重新建构,重新整合。因为突然发觉,“抽屉文学”这种概念的局限不单单只在乎于诗歌这一类文体中间,而是成为一类泛性的问题所在。

    我们已把“抽屉文学”这一名词符号化,在某些方面来说,犯了一种我们传统的、常见的顾名思义的错误,将“抽屉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误读。那么,何为抽屉文学?抽屉文学,最广为人知的涵义“抽屉文学就是放在抽屉里尚未发表的文字”,即为将一类创作完成后放在抽屉里的文学称为抽屉文学。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将“抽屉文学”的概念泛化了,这类放在抽屉里的文学是具有两种属类的:个人写作与潜在写作。潜在写作,这一名词常被与个人写作的概念相混淆。或许这么讲也是错误的,因为文学本就是自定义的概念,各占各理,各说各话,那么我所定义的,仅代表我的一种理念和观点。

    图片来自网络

    结合于当下一些实际的表现性状态,我将当前的文学表现分作五类:文学批评,文学活动,政治文学,商业文学,纯文学。后三者是文学大体的形式属类,前两者涵盖了一些其他的文学行为。关于文学批评为何,历来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如英美文学新批评派的创始人兰塞姆在《批评公司》一文中调侃道:“说也奇怪,似乎还没有人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文艺批评。”严格来讲,文学批评是批评的主体按照大体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以对批评对象进行阐释、分析、鉴别、判断的一系列理性的理论活动。但我所讲的文学批评包含于此但非如此,或者说,我对文学批评进行了泛性的整合,即将一系列以理性的方式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归为一,而以文学批评这一名词概括而冠之。我以为狭义上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流派思想、文学思潮一类尽归于此。第二类文学活动。对于此,童庆炳先生编篡的《文学理论教程》当中,将人类的文学活动从总体上分作三种: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因此,文本与文学活动互为表里,并以此衍生了如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等现象,这也就是之前我所讲的泛论的文学批评了。或许可以说,文学活动是一种过程,包括了创造、传播和接受的主体过程,即可以称之为写作、消费、阅读等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因由经济浪潮对国人思想性的一种冲刷,从而产生了一些例如文化产业等等的文学传播形式,进而产生了在当下格外流行的、受众众多的、一种文学属类,商业文学。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三足鼎立,相互之间千丝万缕。因为,从目的或是说从本质上来划分,文学即可分作三类基本的种类:商业文学,政治文学,纯文学。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种类例如宗教文学、新闻文学、军事文学等,因为大体上可以归结在三类基本中,故此就不在这里细谈了。政治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相当大的比重,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一个观点:文学要为政治服务。基于我国某些方面的特殊性,这一观念影响颇深。这就类似于文学的四种发生说,即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发生说,当中的劳动说因某些政治因素而在国内学界格外盛行。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和学者提出,文学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应当存在于谁为谁服务。我是很赞同这种观点的,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假若作为一种活动,总是有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四者互有因果却又各自独立。作品之为主体框架结构,是最为广泛的表现;世界是构成主体的最纯粹最根本最原始的基础特质;作家是世界与作品间承接的部分,是以独立特性表现广泛根基的间性探索及表现着;读者有作家特性中含有的特性转建为广泛性世界。因为,政治与文学的相互关系应当是纯粹的,而非服务性的关系。知名学者金振邦倡导文学发展的网络化趋势,我是很赞成的。网络化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文学网络化绝非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属于商业文学的一个支类。商业文学,这是当下文学当中的一个大的现象,在于青年人当中影响颇深,特别是90后一代,我曾悲观地提出:文学史或许会在我们这一代断档。原因就在于,泛90开始,就在于年轻人思想中的一种观念,赚不到钱的作家不是好作家。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商业文学的兴盛致使传统文学没有市场,甚至于对年轻的受众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当然,其优越性也格外突出,商业文学的发展为文学的进程打开了市场,使文学的传播开拓了更宽广的途径。最后要说的是纯文学,纯文学的本质是传统文学,是以对世界的思考和展示为目的的文学形式。纯文学是文学的底线,而诗歌则是纯文学的底线。这也是我写作本文的初衷:反对抽屉文学(事实上我所反对的应该说是个人写作),致力推动泛90青年创作群体发展。我反对抽屉文学的原因,也正由于感于当下一些文学现象和畸形状态,而试图进行的努力。

    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叫个人写作?什么作潜在写作?两者确实是具有相似性的,从创作者的角度进行定义,就是指创作者在完成创作之后未发表的一类作品。而区别在于,前者更具有主观性,而后者大多是因为客观原因的局限导致的一种不得不的状态。后者是有发表目的而未发表,前者是缺乏展示目的的。假如我们可以将整个创作者群体通过年龄或是生存环境进行分类的话,刨除去一类所谓名家,那么我们可以把整个创作者群体分作校园作家和社会作家。在社会作家中,潜在写作的现象远大于个人写作;而在校园作家中,也就是所谓的文学青年群体中,个人写作的现象大为盛行。

    潜在写作,即创作者创作完成后,因某些外因,如政治限制、经济困窘、出版压力等等原因而产生的非目的性的不得不的结果。潜在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是创作者对于自我文本思想理念能与受众产生影响或是共鸣的一种渴望,而纯文学创作者在商业文学大行其道的时候是缺乏市场的,商业文学创作者或因文本缺乏所谓卖点的情况下也是难得顺畅的,而政治文学就更不消多说了。但是,质量优异的文本作品总归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大放光彩,一如梵高的《星空》一般。反观个人写作,创作者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放置于抽屉当中,不欲示人。此间大多为十几二十岁的年轻创作群体。写作的初衷本自一种记录,一种消遣,一种发泄。而重锁抽屉的原因或是不自信,或是自以为是,或是悲观主义,不一而足。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凡事皆有两面。个人写作可以保持一种自我文学的纯粹,仅只为了写作而写作,写作的乐趣远大于写作的目的,更可保留自我文本塑造的彻底和干净、独立。但我窃以为文学创作的根本是示人,是以文本为工具对以世界的一类思考,是一种自我的结构和阐释,从而对受众群体产生影响。我有一个一直以来比较坚持的观点,关于诗歌的解析,应当是由四类人进行完成的第一类为其他诗歌创作者,第二类为诗歌理论家批评家;第三类为诗歌阅读者;第四类为所谓的诗歌门外汉而诗人本身一般是不允许直接介入到自我的文本解析之中的。当然,此基于“文本在创作者完成后便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之上,才能成立。由此,可以从诗歌推论至一切文学体裁范畴,即其他创作者、理论批评家、读者和反对者对文本进行的解读就构成了针对文本提出问题的所做出的答案。所以,紧锁在抽屉中的文本缺乏足够的读者和阅读,无法辨别其好坏,或者说,缺乏对于文本的成熟的审美,进而会造成个体文学创作的停滞和倒退。著名诗人钟磊曾说过:诗人要用文本说话。而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当中也提到:作家要用作品说话。故此,打开抽屉,吹干长毛发霉的文学,在阳光下示人,既是个体文学发展成熟的一道基石。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当前社会——更多体现于网媒——对于诗歌文本与诗人群体态度两方向极端体现:一方面是极端盲目的推崇,是不去追究诗歌本身的体现意象和创作者感官表达的解读和阐述,只是一味的对“诗歌”这词汇进行强烈的赞颂;一方面是极端的鄙夷甚至辱骂,认为诗歌创作落败的原因是在于创作者人性上的不足甚至时代不需要诗歌的出现。诗歌需要一种探索性的创新,这也是为何当下关于网络媒体对于诗歌文本推广的呼声越发的高昂的原因。中国诗歌,说是发展也好,振兴也好,不是区区一个人两个人、一份官刊或是一份民刊能够做到的。任重道远,只有当这个时代的迷茫着的社会清醒的时候,诗歌艺术的春天才真的能够来临。”由诗歌可推一切文学种类,真正文学发展的回归是必然的、本质的,并不是几个人就可扛起文学复兴的这面大旗。当把真正的文学变成一种渴求和需要,这种子就会发芽开花。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皆是我一人观点,还望批评指导。年轻就是做你认为对的事,然后做下去。与诸君共勉。


    孙陆辰

    2013.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请把你的文学从抽屉里拿出来——写给文艺青年中的大多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mq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