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地处婺西南的一个偏僻穷山区,我家的房屋,是老宅拆除后重建的,年代久了自然就变为旧宅,但旧宅修缮后则被我戏谑为“排屋”。因为我母亲一直在深山的老家独居,所以每次回家,就觉得母亲在家就在。
一、“旺宅”里的母亲
记忆中,我们家所有的苦与痛,都缘于那所破败的老宅。而我的许多怀旧心理,也多是从老宅那里滋生而来的,但不知为什么,我却固执地把它尘封在自己的记忆深处。不过,我还是特别想补充一下,因为我父亲过继给一个叫盛春兰的单身汉做义子,于是就随义父姓盛,但后来有位风水先生说,我家灾难连连,那是风水出了问题。我父亲本姓赵,从兰溪的一个村庄过继来的,便建议改回姓赵。改姓那时候我正读初中,因为我小学的毕业证上还是赫然写着姓“盛”的名字。而我两位姐姐出嫁后,竟然稀里糊涂地没被改回来。从此我家就有两个姓,是不是笑话?
到了今年,母亲被疫情感染后,因摔倒住院,又唤起了我对老宅的记忆。但只要提起老宅,那就肯定就要说到我母亲了。因为有了母亲,老宅才被称之为“旺宅”。
曾经的老宅,三开间的土木结构,也不知建造何时,传到我父亲的时候,老宅的房主则几易其人。我所知道的就有四人:天主老嫲、发林、老兔爷和盛春兰。天主老嫲者,因信仰天主教,故称之,是为孤寡女人;发林其人,虽早逝,但与我们家则还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下文再提;盛春兰,父亲的义父,在我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毫无印象;唯有老兔爷,那是我家与其同居一屋多年,记得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他才孤独地撒手而去,我在另文中曾写过,不再赘述。至于这些不同的屋主,他们之间到底还存在什么关系,我至今不明就里。而我仅仅也是听说的,在这所老宅里,老兔爷与谁都同屋住过。
这样看来,此前老宅人丁稀少,只有到了我父亲娶了母亲后,她以己一身用来“旺宅”,从20岁生育到了40岁,老宅20年间竟有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人。从此,我们一家九口与老兔爷同居一屋,和睦相处,但依稀记得此时的老宅就早已破败不堪了。
记忆中的老宅,开裂的泥瓦房,墙体极度倾斜,外墙的四周全靠木头支撑着。特别是到了雨季,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乎所有可以接漏的桶、盆、罐等都派上了用场,还是无济于事;更糟糕的是再遇上台风肆虐,屋后山上那棵大樟树发出恐怖的“呜——呜——呜——”的呼啸声。家,似乎就在风雨中飘摇。
当年,我们就不明白,我家为什么会住在这样一所瑟瑟发抖的老宅里。原来老宅是“土改”的时候“革”来的,而且还与老宅的另一个屋主有关,这个人就是发林,发林娶了一个叫桂花的女人,但他过早就去世了,后来桂花就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女儿改嫁出去了。这样,人去屋空,发林家的那份老宅,后来“土改”的时候就“革”给了我祖父。或许桂花有着“爱屋及乌”的情怀吧,后来两家依然多有联系。又后来,当父亲娶了母亲,那年母亲怀孕了,而改嫁后的桂花也有了身孕,于是两家“指腹为婚”,我大姐就嫁给了桂花的儿子。再后来,曾经被桂花带着改嫁出去的那个小女孩,一个叫银珠的女人,而她的长女,居然“亲上加亲”又嫁给了我哥哥。这也就是说,我母亲与桂花及其女儿银珠,这母女两个与我母亲分别都是“儿女亲家”。那个发林就是银珠的父亲,也就是我大嫂的外公。可见,两家关系之密切,全赖老宅之凭借,“旺宅”也因此有所寄托于人也。
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在苦难中自强起来繁衍生息的母亲!
二、旧宅里的母亲
与我们同居一屋的老兔爷是个孤老,他是村上的“五保户”。去世后,他所拥有的那份老宅,就被村上收回。其后大概母亲是出于故居难忘的缘故吧,硬是要把老兔爷的那份老宅从村里买了回来。
这样住了几年后,老宅很快岌岌可危了。到了1984年的鼠年,我家把老宅拆除后重新建造。虽说那时山里建造的房屋,一般都是土木结构,但能够建房,在当时毕竟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情。因为彼时我已21岁,而山里孩子到了这个年龄,那是正当出力的时候,所以从老宅的拆除到清基再到建造,整个过程我都是异常的卖力,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但此后多年,这所重新建造的房屋也变旧宅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兄弟姐妹们一个个成家后,我们兄弟仨也分了家。因为吾兄吾弟已有家室,便各自另居他处;我因那时还单身,分家时我与父母留在旧宅,又同住一屋。其实,如果从老宅的关系渊源来说,旧宅分给大哥大嫂那是最恰当不过了。分家那时,父母的年龄不算大,就五、六十岁,只是父亲已经得了绝症,撒手离开我们的时候,母亲也才58岁,但由于我工作在外,母亲多半是一个人寡居在旧宅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山村依然还是贫穷的,寡居旧宅里的母亲,一年除了偶尔去几趟嫁在外村的两个姐姐家,几乎都是守在旧宅里深居简出,自己过着俭朴的生活。
母亲生活简单。吃的,菜是自己下地种的,米是村外的两个姐姐提供的,一饭一粥足矣;只有穿的,才是儿女买的,但习惯节俭的母亲,依然还是补丁加补丁地在使用。有时晒在外面,那可真叫一个惨不忍睹啊。但我们无奈,也只好由着母亲了。特别是近些年来,大家日子都好过了,我们也希望母亲的穿着讲究一点,于是就试着给老人家买个一两件名牌的,也能分享那种舒服度高和保温效果好的现代生活,但母亲就是让其束之高阁,舍不得使用。我知道,过惯了那个物资极度匮乏年代的人,节俭就是母亲的不二法宝。
至于用的,母亲也有一套自己独创的替代法。就说手头常用的纸巾吧,由于在山村出行不便,难以及时购买的到。但这也无妨,母亲会变着法子找到绝妙的“纸巾”。母亲的“纸巾”,就是从野外采摘回来的桑叶,桑叶放在阴凉的地方晾个半干后,就拿到坑边备用。还别说,经过母亲这样处理的桑叶,非常柔软,很好使用。所以,许多时候,如果有父母在,家虽贫,但还是能够一起过快乐的苦日子。
最难以置信的是,许多时候母亲病了,她竟然都可以自行治疗。我母亲一年到头最容易呕吐和腹泻,而母亲把这些症状都归结为“土气”所致。她呢,久病半个医,由此总结出来多种治疗的方法——
首选当推竖“土气”。这是当地传承下来一种祝由巫术,操作也比较简便。不过,这种巫术,也是各师其法。母亲的巫术是这样施法的:先取五只筷子,分别对应五种东南西北中带来的“土”,再舀一碗清水放在灶台上,将筷子方形的一头打湿后,便在心窝上一边戳着,一边念着咒语口诀:
闻来的土
飞来的土,
屋前屋后的土,
壁里角头的土,
恶心人的土,
戳戳便清楚。
边竖边清楚,
竖竖便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咒语中的五种“土”,口诀需要根据不同患者所带不同的“土气”来表述,所以在竖“土气”的时候,就必须事先向患者问明“土气”是如何或者哪里带来的。念毕,旋即用筷子在额头上拍打一下后,再快速将筷子的末端往嘴一送,呵出一口气,如果筷子立马可竖在清水碗里,那就是被“土气”所致;稍后,如果竖着的筷子倒了,表明“土气”也随之而消散了。
(竖“土气”)其次是熏“土气”。当巫术不成,母亲则另有他法,那就是熏“土气”。如何熏?先取一个火炉,将一撮茶叶和米,外加一点盐巴,拌好,放到火炉里,倘是天暖,患者坐着,火炉放在胯下或胸前,蒙上一条围裙;若是天寒,患者可以躺在床上,火炉用被子蒙着,这样茶叶和米所散发出来的烟雾,通过口腔和鼻腔,熏着熏着,如果此时出现了想吐想拉的症状,那么“土气”就会随之吐出来或拉出来,很快便好了。而盐巴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因为盐巴在火炉里会爆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意在把“土气”赶跑。
再次是药物治疗。倘若这些还不能奏效,母亲自然有她的药物治疗法:一是寻取一枚泥蜂窝,用温水融化澄清后口服;二是采摘一种叫“醉鱼草”的野生植物,选用七个嫩枝头,揉成一个小团,温水吞服。这两种药物选一即可。
当这些方法都试个遍,许多时候母亲还是腹泻或呕吐不止,以致身体乏力,于是她就归咎为“底亏”,便煎熬一些自采的草药,如“地黄”或“脱力王”等来服用。
旧宅里的母亲,那时虽然孤独,毕竟年事还不算很高,而且很有一套管用的自立方法。
三、“排屋”里的母亲
旧宅修缮后,母亲已是年迈,但却不肯随儿女,依然还是独居自理生活。那是2020年的鼠年,真是天道几轮回,都已经36个年头过去了,而母亲仍要居住,我只好回家再去修缮一番。而修缮过的那一排旧宅,从此就被我戏谑为“排屋”了。
(一排旧宅,我的“排屋”)记得修缮旧宅的时候,母亲守护在侧,竟然不离左右。其中原委,直到又过了三年后,我才顿悟。
在“排屋”的内部修缮的时候,母亲死活不肯装修房间,她给出的理由是,年事已高,徒费钱财;等她去世,如果旧宅需要居住,再来装修,岂不更好?所以,即便我要去装修,她也不肯离开现场。拗不过母亲,只好把厨房作了一番改造。虽然如此,但此时的“排屋”居住条件,业已大为改善,但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们却改变不了母亲向来节俭的习惯。
既然改变不了母亲,那我就调整一下自我。而这时,最为便利的是,我已退居二线,有了少许闲适,就决定每周必回,去看望陪伴母亲,以方便母亲日常生活。我每每询问母亲,一周有哪些生活所需,我会及时带回,本以为这样来满足母亲,也就万事大吉了,不曾想日子久了,母亲却常常在怨尤我,何哉?原来过惯苦日子的母亲,最怕“手中无粮”,而我的“一周之限”,她显然嫌少,于是她心慌了,也就责怪我的“不孝”了。当然,只要母亲安好,而且骂我多了,自然我也就听习惯了。所以,每次回家,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开冰箱,把行将变质食品统统扔掉。因为这只能由着她来乱骂我,我则由不得她再去乱吃这些变质食品,毕竟年且九十的老人了。更为糟糕的是,现在母亲的视觉、味觉和嗅觉,都已经差不多失去了知觉,许多时候自己已然感觉不到食物的变质。所以,吃,对母亲来说是最大的问题了。这样,我也觉得很苦闷,虽然每周必回,但母亲的执拗,让我很难改变母亲的生活质量。
三年后的2023年元旦,被疫情感染后,母亲因摔倒而导致股骨颈骨折,这对一个九十岁的老人来说,这样的手术不啻是雪上加霜。不过,我母亲还真算福大命大,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住院将近五十来天的母亲,终于可以凭借扶架下地行走了。住院期间,儿孙们轮流护理,几乎可以一呼百应,整个家族全力以赴,这样的齐心协力,难怪连我女儿也回忆说:“记得小时候,我奶奶真的很有一套哄孩子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老人家最疼爱的人是自己,而其实她对每个孙儿孙女以及外孙外孙女,都是一样对待的,而这样和谐的大家庭,就是奶奶营造起来的。”最为可叹的是,勤俭习惯了的母亲,在清醒的时刻,最心疼的就是住院期间所需的花费。此后,母亲出院了,儿女们高兴地回家替母亲整理房间。好家伙,翻箱倒柜一番清理,居然还搜出五、六万元的私房钱。这些钱,就是逢年过节儿孙们递给母亲用的,但母亲舍不得花,竟然积蓄了如此“巨款”!这些积蓄的钱,很好地教育儿孙们怎样去珍惜勤俭!
至此,真相大白,当初修缮旧宅,为何母亲要极力劝阻?为何要不离不弃地坚守?原来,那是担心“财不外露”而遭泄漏!
我手捧这笔“巨款”,其实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试想,如果母亲这次溘然而逝,我们又将是怎样的心疼呢?
哎,我那省吃节用的母亲,她哪里知道,而今社会物资充足,即使我们这些最普通的百姓,也都可以享受这大好时光了,但母亲不懂。所以,难怪村上的保洁员要这样说,我母亲是村里最为节俭的一个人,因为我母亲门口处置垃圾分类的桶里,保洁员去收拾的时候,永远都是那么干干净净的。这个我信!因为我母亲哪怕就是一丁点儿的剩菜剩饭,也要预留着;家里搞卫生,即使细小如纸屑之类,都收着日后当废纸卖;至于残枝败叶什么的,干脆就放到厨房当柴火烧;即便再没用的灰尘泥土,也要扫到菜地里去……如此变废为宝,母亲的垃圾桶怎么会不干净呢?而其实,垃圾分类早已成为母亲自然而然的一种自觉行为了。
“省吃省用省求人”,我母亲一生就是信奉我们当地的这句俗话。而如果再用我们当地一句更为通俗的话来说:“跌倒了,也还要抓把泥土回家”。我想,这样来概括我母亲的勤俭一生,那是最精当不过了。
这就是我的母亲,在“旺宅”里,苦难中自强;在旧宅里,孤独时自立;在“排屋”里,年迈后自理。但是,所有这些,围绕着母亲的“自强、自立、自理”,根子在勤俭,关键在和谐。而勤俭与和谐,正是母亲传送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母亲在家就在,如果没有母亲,即便老宅重建之后,有了旧宅,但旧宅之后呢,也许早就倒塌了,何来“排屋”之有?而只要母亲在,儿女们回家就有了归宿感!
——感谢母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