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看教育2018-08-02
最近这些年国内高校在通识教育领域正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浪潮,如果说从90年代后期部分学者最先开始介绍通识教育以来,直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先后进行了通识教育改革,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
关于国内通识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基本处在变革的局面之中,有些学校在继续进行,有些学校随着负责人的变化而逐渐在这方面褪色,最明显的就是中山大学,其实作为国内最早进行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设立了博雅学院,但随着著名学者甘阳到清华进行通识教育,中山似乎在通识教育方面处于消极的态度。从去年来看,国内有三所学校都对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大影响的变革。浙江大学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旨在实现“通”“专”“跨”的联接,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KAQ2.0)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成立了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和工作组。复旦大学提出了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计划形成通识教育的复旦模式,打造“复旦通识”系列在线课程;出版“复旦通识”系列读本;推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课程。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也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通识教育的年轻学者,比如陆一。武汉大学提出通识教育3.0计划,全面实行大班教学,小班讨论制度,以“人文社科经典导论”和“自然科学经典导论”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据悉,今年武汉大学本科录取新生每人收到了两本“导论”书籍,作为开学教材。
哈佛学院通识教育计划
在美国的两所学校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也进行了通识教育的部分改革。美国的通识教育有着长久的历史,如果从1828年的《耶鲁报告》算起,通识教育已有将近200年历史;即便是从1945年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算起,通识教育的历史也有70多年。全球视野中的大学通识教育,既有英国的博雅传统,也有德国的专精传统,更有综合二者的美国传统。通识教育一般是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liberal education(自由教育或者博雅教育)。从哈佛红皮书来看,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回答不论人们所获得的具体知识,总体而言,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是自由教育?
哈佛大学在最近的改革中认为,它们的通识教育有四大目标:一是为学生的公民参与做好准备;二是培养学生对他们所说和所做的道德维度的理解;三是使学生能够以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应对变化;四是教导学生将自己理解为艺术,思想和价值观传统的产物和参与者。
在目前,学生需要面临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比如多样性、技术的变革、信息的获取变革、各种思想浪潮的充斥等反面,需要在大学这个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改变学生更加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特别是对于哈佛这种一直以培养世界公民和公民领袖为目标的学校来说,通识教育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2013年,哈佛大学才对通识教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核心课程被划分为八大领域:审美与阐释(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文化与信仰(culture and belief)、实证推理(empirical reasoning)、伦理推理(ethical reasoning)、生命系统科学(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物理宇宙科学(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人类多元社会(societies of the world)、世界中的美国(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根据通识教育评审委员会(General Education Review Committee Final Report )GERC)最终报告的建议,2016年3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FAS)批准了对哈佛大学学生的一套新的课程要求 ,新的要求于2019年秋季开始。在新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四门关于四个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General Education)、三门部门课程(Divisional Courses)以及一门有关量化的课程(Quantitative Facility),也就是4-3-1课程。
四个领域是美学与文化(Aesthetics & Culture); 历史社会和个人(Histories, Societies, Individuals); 社会科学技术(Science & Technology in Society); 道德与公民(Ethics & Civics)。三个部门课程是学生必须在在文理学院(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FAS))和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the 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SEAS))的选择三门不同系的课程,三门课程必须来自不同的系,一门课程来自艺术与人文系(Arts and Humanities),一门课程来自社会科学系(Social Sciences),还有一门课程来自自然科学系(Natural Sciences)或科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最后还要选择一门有关量化工具类的课程,比如统计、计算数学等。
在新的计划课程和原有的课程之间,二者在实际开设课程上基本类似,只不过要求选修的课程类别和方向不同,为了将通识教育进行更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也对人员构成、场地、时间等各方面进行了一些规定。总的来看,这次改革几乎不改变具体的课程,只是改变学生的课程选择。课程的搭配其实就体现着通识教育的博雅原则,大学对通识教育进行不断改革的原因就是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是符合学生的通识教育目的,不同的课程搭配可能造成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
以美国来看,通识教育被认为是承载西方文明和自由社会传统的手段,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理念,是对大学教育专业化进行的一场反思和改革。20世纪30年芝加哥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哈钦斯在谈论美国的高等教育状况中就认为那个时候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一个是纯粹对真理的追求,另一个是为学生的职业作准备,因此倡导通识教育进行理智训练,培养具有智慧的学生。
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则更加明显,在政策的倡导下,几乎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就业为大多数学校的培养导向无可厚非,毕业是对学生的生活负责。也有一些人文主义研究者认为在一些重点大学中应当要培养学生的理想和志向,不能只培养为生存而学习技能的学生,甚至有人还批评认为连清华北大都在进行创业教育,难道清华北大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吗?的确很让人深思,也充满矛盾。大学应当是高深学问的养成之所,一个国家需要有几所学校来培养具有更高格局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脊梁。但目前来看,清北和其他重点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差别不大,虽然集中了全国最好的智力和最多资源,也无法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在这种办学的理想追求上面才可能看出和世界真正一流大学的差距,这个需要历史的沉淀和对社会的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