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的表现令人惊喜,因为专注所以弹的几首曲子很流畅,连她自己都觉得很好听。
这应该就是自然感知的结果,效果比我告诉她什么是好,什么不好真的好很多。
我想其实我们对孩子教育大部分的焦虑就来自于害怕孩子犯错,孩子什么都要优秀,优秀,一旦孩子的行为偏离自己预期的轨道,我们就受不住了,所以对孩子吼叫就成了我们宣泄情绪的主要方式,如同陪写作业,为什么要生气呢?为什么对孩子失望呢?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去体验认真完成作业和粗心完成作业获得的不同结果呢?
所以教育孩子是一场修行,也是需要我们的智慧和科学的方法,我们真的要不断学习,这个过程不只是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
昨天看《学习的格局》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作者黄静洁讲到的有效犯错,这个理论来自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教授提出的“有效失败”的新概念。他把成功分为有效成功和无效成功,失败分为有效失败和无效失败。
在这项学习科学的研究里,卡普尔教授把重点放在了失败上,他希望引导大家看到“有效失败”在学习中占据的重要作用。什么是有效失败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让孩子写一篇文章,有的孩子可能在网上找几篇简单一拼凑,挺完美;但也有孩子自己查资料,完全依靠自己的想法来写,内容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文中却存在一些语句不流畅,逻辑不缜密等错误,但是后者比之前者,毫无疑问,后者花费了时间思考。虽然写的不够好,但是从长期来看对孩子的收货显然比前者大得多。
因为后者孩子是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虽然文章不尽如人意,却是一次“有效失败”。我看到这真的犹如醍醐灌顶,因为在我的理念中,有些错误孩子就不能犯,如同孩子上星期写数学作业,了解长度单位,很简单的问题她就写错了然后我怒不可遏,不但说她特别狠还拍了孩子两下,说实在我后悔的很,而且我发现孩子愈发害怕犯错,而且为了避免犯错,她甚至会采取写小动作,这才是问题所在。
直到我看到书上写的有效失败,我开始反思自己,我太焦虑,太无知了,第一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第二孩子缺乏一些生活经验,第三,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你觉得她会,她就一定会。反而你的吼叫扼杀了孩子积极学习的热情,这才是最不应该的。
孩子不会就不会,只要是她认真思考了,错了也就错了,但是一定让她自己知道错在哪,为什么会错,以后遇到相同的问题知道怎么解答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通过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失败哪些是有效的,我可以从中学习,总结经验,哪些是无效的,就像作者所说让孩子自己看到事情发展的脉络和改变的正确方向。
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反复练习“有效失败”和“我可以改正”的思维模型,让孩子认识到:不怕犯错,就怕不知错、不改错。
只有孩子多错误的态度越来越正向,才会越来越有能力预知错误将会带来的不良结果,从而尽早纠正自己的行为。
所以我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不要害怕,更不要焦虑,我的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孩子,如果我只有这两种情绪的反应,可想而知孩子会怎样。
记住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记录自己的成长于改变,和孩子一起成为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