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共读《评肖培东作文升格指导课<灯>》这一节,因为评肖培东老师的课,我想起了《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读肖培东老师,原来他在岁月之河里,唱着深深浅浅的语文之歌。细腻,从容,自然,云淡风轻……针对于2016年成都市某区九年级诊断性检测试题中的作文题:灯,罗老师从六个方面评肖培东作文升格指导课《灯》:
一、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在于“描写”和“审视
”
这堂课是讲以“灯”为题的记叙文的升格。语文老师对于记叙文写作,大都能说出一二。记叙文要写好,关键不在叙述而在描写。记叙文的核心是传递人类经验,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叙述是时间的维度,描写是空间的维度。缺一不可,否则经验传递受限,所以只有两者具备 经验才能生动、饱满地表现出来。肖培东老师在这堂升格指导课课上指出,除了记叙文六要素完整外,其关键是要有“细节的描写”,肖培东老师讲到的“凝视”,罗老师对此作详细的分析。特别指出“描写是对对象的仔细端详”,所以细节很重要,但不可“泛滥”,否则就会“成灾”。写作必须加以审视,即“凝视”。
我的批注:细节是记叙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点明主题的需用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这样岂不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吗。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望父买橘”这件事,就用了“细节”,既烘托了主题,也照应了标题,感人至深。
二、“升格”要靠反复修改
“升格”即“提高”。细读了罗老师的这一小节,我获益匪浅。
我们大多数都是一个学期写十来篇作文,且题目不同。这才明白原来我们只是“停留在原始的、粗糙的、简单重复的状态”,也就是“可悲的低水平循环状态” ,如此,我们的每节作文岂不是在浪费时间,也在浪费精力吗?我赞同罗老师的看法!以后写作课是不再变换着题目指导写作了,至少两周写同一个题目:第一周练习写作,第二周“升格”写作。当然,前提条件,语文老师必须指导,尤其是“升格”写作课。虽说不让学生写到“山穷水尽”,但也要在指导下“芝麻开朵花”。
三、教学的内容是第一位的。
每节作文课,我们会根据学生作文中的存在情况,再考虑这节课讲些什么?怎么讲?甚至也想到这样上学生会达到一种什么水平?等等。就像我们评讲试卷一样,评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怎样评讲才能让学生以后做题时不犯同样错?……因此,罗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好的课堂,只能瞻仰,很难模仿。教学流程可以复制,教学方式可以模仿,但教学效果模仿不出来。再来看看肖培东老师的“灯”,如何引导学生打开思考的空间,“从时间方向、空间方向、为谁点灯等方向去联想,去思考,以及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角度来观察,再打开思路方面做得很成功”,所以“升格”就是把原来的作文进行“优化”。
四、教学必须促成学生的积极改变。
啃读到这一小节时,我想到了我的一节写作课上的一个环节,即“奥斯卡”获得者(我给写作优秀者美其名曰——荣获“奥斯卡”奖)到“大舞台”(讲台)读自己的作品,让学生认真听,引导学生指出优秀作文的“出彩”之处,这样锻炼学生的听力和积极参与。我上作文课大都是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并不可能对他们的每篇作文都“量身定做”,因为“优秀作文”也不是我们一下子“讲出来”的。只要学生有一点点改变,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五、教学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表演艺术。
肖培东老师的教学善于启发和引导,去年春上我们共读了《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老师的每节课上,随意而从容,细读啃读赏读是亮点,当然,他的诱导举重若轻,学生在轻松中收获满满。罗老师说“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一个演员,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表演艺术”,有时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演员”,在某种意义上还必须是有一双慧眼的“导演”。很赞同罗老师的这句话:人是一种很肤浅的动物,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我也是截取了前半句,其实,我们要想“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勤思考,丰富知识,提升素养。
六、思维的拓展和聚合都是重要的。
任何学科都必须讲学理,要有这个学科的思维规范和表达规范。在这小节中,罗老师从评肖培东老师提及的“凝视”到“中考作文都是一个词——‘成长’”,再到“灯”,写作文必须弄清写作“主题”,“作文主题”的落地,就是个大问题。所以,种种事物都可能和灯发生关联,再进一步思考,看看怎样确定主题并描述和发挥。这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那就不断引导,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觉得世上从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因此,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和问题时,做到严谨周全。
作文,语文的“半壁江山”,它就是为了表情达意,是为了向生活和世界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希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上,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驾驭作文课,才能指导学生“笔下生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