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课”的春天
——有感于肖培东老师的写作教学课
文/ 陈海波
“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所谓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在写之后,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
王荣生教授早在多年前曾一语道破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作为一名已有多年教龄的一线语文教师,的确对指导学生“作文到底该怎么写”思考甚少。在第五届“苏派作文”名师展示课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肖培东老师《我找到了春天》的写作指导课,颇有顿悟之感。原来,写作教学的指导也是别有一番洞天的。
一、立足丰富的资源,启发学生的思维。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肖老师深谙其道,在这节作文课里广泛地“开源引流”。
1.在古人的诗句中感受春天。课堂从背诗开始,“下雨天,春天,雨天,关于春天的诗句,你能背出几句?”一个话题引出了学生脑海里关于“春天”的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一句句春天的诗行从孩子们口中熟练地背出,躺在记忆里的积累在这样的情境下瞬间活了起来,不仅引燃了学生的记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下面的呈现做好铺垫。
2.在老师的诗句中理解春天。在学生脱口而出的诗句后,肖老师呈现自己写的诗句:
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
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
喜欢这两句诗吗?为什么喜欢呢?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只要心中有春天,心中热爱着春天,一年四季到处都是春天。”“只要生命得以绽放,只要人得以绽放,那这个季节就是春天。”
3.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春天。当学生理解了“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肖老师呈现了9幅生活的画面,从滚动着露珠的叶片,到舞台上的《千手观音》;从哗哗的流水到蹒跚学步的孩童背影;从捧着书本专注于读书的女孩到一脸慈祥等待家人的老奶奶;从嫩嫩的草牙到习总书记在南海的阅兵讲话,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多角度思考春天。
4.到学习的教材中领悟春天。“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关键是要善于带动学生用好这个“例子”。这节课肖老师选择了人教版两个单元的课题目录,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寻找并理解“春天”的内涵。
从古到今,从生活到课本,肖老师通过多样化的思维引导,让学生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展开,对事物也就有了多角度、多层面、多因素的思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无限想象空间。
二、借助多元的评价,激活学生的悟性。
众所周知,“悟性”对于写作来说至关重要,没有“悟性”,就无法对写作素材进行加工制作,没有“悟性”,就无法提炼出独到的主题思想,文章自然就写不生动,写不深刻。
何为“悟”?特级教师赵谦翔曾说:“悟,既不是佛家的悟空,也不是儒家的悟道,而是直面自然、社会、人生,实事求是地悟理。”“悟”就是追求个性鲜明的创造性思维,而这样的“悟”往往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做出及时中肯的评价,这些“评价”对学生的“悟性”起着重要的“疏导”和“催生”作用。
纵观这节课,老师的评价是多元的,或表扬或激励,或矫正或牵引,无论哪一种,老师的语言无不充满着睿智和力量,给现场听课老师以如沐春风的感觉,具体表现如下:
1.审时度势,及时“引导”。当老师呈现自己的诗句,学生都表明喜欢时:
师:都喜欢啊,哎呀,两句诗就能够征服你们。但喜欢要说明理由,不能随便举手,老师的这两句诗,你怎么就喜欢了?啥意思?
一句话宕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开始纷纷凝眉皱思,琢磨起诗歌的意蕴来。
当一个学生用“好多动物都复苏了”来理解“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时:
师:听懂了,动物的绽放,也叫春天。那你告诉老师,哪个动物绽放是春天?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有诗意。
生:比如说,像蝴蝶,像蜜蜂。
师:蝴蝶飞舞,你把它说成是蝴蝶绽放了,是吧?蜜蜂也在飞来飞去,它也是在绽放了。因此,看到了这个场景,你觉得也是春天在绽放,对吗?
就是这么看似随意的“引导”,却让学生掘开了很多关于春天的新视角,嘴里流淌着各种对春天的个性化解读。
2. 热情鼓励,因势“利导”。当学生的理解思路不通畅时:
师:诗歌的解释往往要源于生活,谁能解释诗歌谁就是诗人,以你最朴素的思考来解释,不会解释就好好读一下,好不好?
生:有一句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枝春”可以看出春天是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们人在春天来了也可以绽放,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春》,春天到了,老老小小都从自己的家里出来,来锻炼身体,来开始一年的活计。可以看出春天就是生命的绽放。
师:也就是说,只要生命得以绽放,只要人得以绽放,那这个季节就是春天。无论是冬天,还是秋天,只要你的内心得到一种春天的情感的滋润,你就活在了春天的季节。哎,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懂的?把秘诀告诉大家——
生:我觉得理解一句诗,不仅仅只停留字表面上这么简单,我比较喜欢深入地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
老师如此热情的话语,像一条正正好的小渠,引出学生思维的泉水哗哗流淌。
3.深入浅出,耐心“诱导”。当学生寻找春天,走过了古诗,走过了现代诗,走过了生活,老师俨然还不满足,又一次把学生带进了朱自清的春天:
师:作家用最清新的笔,给我们描绘了最本色最原始的春天,但是作家更希望我们通过画面去思考,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在朗润,在涨起来,在嫩嫩的,绿绿的,在复苏,在唤醒,所以同学们,当春天不仅仅只是春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读过了很多的春天。
接下来,“诱导”学生从教材的书目中发现春天,于是,《我的母亲》里有春天的雨露;《雨之歌》里有大地的滋润;《海燕》里有春天般的新生;《再塑生命》里有蓬勃的成长……
老师的一句句且中肯綮、饱含力量的评价语言,弥漫着亲切自然的关怀和尊重,给学生的心灵以春天般的温暖,让学生的思维如春天的繁花般绽放,“悟性”一步步从表面走向深层,从狭小走向广阔。
教师如此美妙的评价性语言,是对语文人文性最好的诠释。
三、聚焦听说读写,提升学生的思想。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就要鼓励他们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行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对一般语文老师而言,阅读教学尚且做不好,更何况写作教学。然而肖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偏偏就是以聚焦“听说读写”为中心,以此打开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模式,扎实有效。
1.用“听、说、读”为“写”蓄势。整堂课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被肖老师调动得可谓酣畅淋漓,无论是背读古诗,还是解读老师的诗句;无论是读生活的画面,还是读教材的目录,老师几乎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听说读”的训练,从前到后、从男生到女生、从举手的到不举手的,几乎人人参与。
尤其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培养“读”的能力的机会:
当学生快速背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老师提醒:你背书这么背的吗?这么快的啊?来,你把每一个字都很清楚地传到我耳朵里。
当学生读“春天,不只只有一个季节;春天,不只只有一种绽放”时,老师告诫:读书呢,是一个马虎不得的事情,你看,你读错一个字了,读错一个字,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句诗,老师在课堂上用多种朗读方式共计读了13次,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在朗读深入思考的素养。
2.用“写”见证“听说读”的思考。
叔本华说,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课堂到了最后一个环节,以“我找到了春天”为题写构思提纲,才知道老师前面所做的关于“寻找春天”的牵引是多么的水到渠成。
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的构思如春天般百花齐放。就像那个女孩,情不自禁地构思两种写作,一是从自我的角度,写跳舞路上的困难,一一克服,最后赢得了属于自己舞蹈绽放的春天;一是以“我”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春天,由浅入深,从自然、到人类、到国家的多镜头春天,等等。
学生所展现的构思灵动深邃,视角清新独特。
这样的作文教学可谓高效,是在引导学生为表达生活感悟而作,是在为抒发心中的真情而作,是在为探求人生的意义而作,值得我们一学再学。
当然,课堂的精彩来源于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我们要做的是多阅读多积淀,多关注思考学生的生命成长,以增加自己的基本功,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写作的世界里实现师生的共生、共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