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通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发展到东周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七个强国,个个都虎视眈眈 ,恨不得把其它六国给灭了,由自己来一统天下。
这分久必合的重任落到了秦国的肩上,因为秦国来了个商鞅。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提到商鞅,大部分人都知道“南门立木”的故事和商鞅变法,以为他很了不起: 言而有信,因此是一个君子;变法使秦国强大,可以说很有能力。
教科书上商鞅的形象是正面的。很多人不知道,商鞅其实是一个变态狂。
从头说起。
商鞅从他娘肚儿里爬出来的时候不叫商鞅,叫公孙鞅,卫国人,因此人称卫鞅。卫鞅好刑名之学。卫弱,不足以展鞅之大志。于是卫鞅自卫适魏,投在相国公孙痤门下,痤爱其才,几为魏惠王荐之,惠王连续任用田文和公孙痤两个贤相,以为无有出二人之右者,不听。大夫公子卬与鞅交好,复荐于惠王,又不能用。
魏国不肯用,秦国此时正重金聘贤,剧情于是乎反转。
卫鞅自然又去魏入秦,通过孝公嬖臣景监三见孝公。先与孝公谈帝道,孝公不悟;再与其谈王道,不感兴趣;又与其谈霸道,正中其怀。
所谓霸道,力田以富国,劝战以强兵,重赏让民知所趋,重罚令民知所畏,赏罚必信,使政令必行。
秦孝公任鞅为左庶长,国政悉听左庶长施行,如有违者,与逆旨同。
卫鞅于是定变法之令,将条款呈上孝公。恐民不服,遂取三丈之木,立于咸阳市南门,令曰:有能徙此木于北门者,予以十金。百姓初始不信,加为五十金,有一人扛起木头立于北门,果得五十金,喜不自胜。老百姓都说左庶长令出必行。
第二日,颁布新令,于是重点来了。
狠不狠?佩服不佩服?
新令既出,必然遭来议论。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卫鞅让人把议论者逮到府中,说:“让你们按照新令来做, 你就得不折不扣地照做,废什么话!”说不好的按阻碍新令施行处,说好的按叭儿狗处。总之,都不是好人,全部记下名字,让他们保卫祖国边疆去了。
大夫甘龙和杜挚因议论新法被贬为庶人。卫鞅发动很多步兵在咸阳城中修筑宫阙,欲迁都咸阳。太子驷自恃身份不愿迁都并说变法的不好。卫鞅碍于太子的地位,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师公孙贾鲸面。 百姓和众官无不震怖。
雍州大姓迁居咸阳者共几千家,卫鞅分秦国为三十一县,开垦田亩,增税至百余万。又亲自到渭水河畔查阅囚徒,一日诛杀七百余人,把渭水都染红了。哭声遍地,百姓夜晚睡觉,常常梦中惊醒。
秦国从此大治: 道不拾遗 ,夜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不敢私斗。秦国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于是兴兵伐楚,取商於之地,又拓地六百余里,被周王封为方伯。
卫鞅教秦孝公以霸道,终于在秦国大展宏图,对有眼不识金镶玉的魏惠王怀有私愤。时魏元帅庞涓与齐军师孙膑斗法,涓在马陵道被万弩射杀,魏国统领军队者一时乏人,距秦又近,到底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卫鞅在秦孝公准许下统兵伐魏。卫鞅的老朋友魏将公子卬帅兵来迎。鞅用诡计赚公子卬,索取魏防范强秦的河西之地。魏惠王果因都城近秦难守,迁都大梁,改魏国为梁国,魏惠王也就成了梁惠王,魏国从此衰弱。
因为卫鞅的功劳大,秦孝公封他为列侯,以前所取魏地商於等十五邑为其食邑,封其号为商君,自此方有商鞅之称,如曹操所言,人臣之位已极。
人臣一旦混到这个份上,你猜怎么着?
对了,自己不能自持,同僚和君王忌惮,而况商鞅为了自己的功名开罪了那么多人,简直没给自己留后路呀,其结果怎么好得了呢?
秦孝公病死后,太子驷即位,是为惠文公,商鞅的报应终于来了,剧情再次发生反转。
除了被商鞅直接和间接杀死的人而外,那些还活着的受害者都来让他血债血尝。秦惠文王也“恨此贼久矣”。
可笑而又可怜的是,商鞅尚不自知,以先朝旧臣自居,仍然“出入傲慢”。被劓鼻的太傅公子虔和被鲸面的太师公孙贾以“大臣太重则国危”和“封十五邑,位高权重,必然谋叛”为由,欲置商鞅于死地。惠文王因其为“先王之臣,反形未彰”,遣使收其相印,让他退归商於。
就是到了这个地步,商鞅还不肯低调儿,“具驾出城,仪仗队伍,犹比诸侯”,百官都为他饯行,朝廷因之一空。
公子虔和公孙贾密告惠文公,言商鞅如归商於,必然谋叛。甘龙、杜挚再烧一把火,惠文公令公孙贾引三千武士追杀商鞅,老百姓挥舞着胳膊跟从追杀队伍者不下千人。
商鞅知新王见责派人追杀,换上卒隶的衣服下车逃亡,黄昏至函关于旅舍投宿,店主索看照身之帖,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吧,商鞅没有,店主说:“商君之法,不许留无贴之人,违者一并处以斩刑,我不敢收留。”商鞅始知作茧自缚。于是冒黑前行,混出关门,逃奔魏国。魏惠王恨商鞅诱虏公子卬,割其河西之地,想囚商鞅献给秦国。商鞅只得又逃回封地商於,欲起兵攻秦,被公孙贾追到缚回都城。
惠文公历数商鞅罪行,吩咐将其拉到市曹五牛分尸,百姓争相吃他的肉,一会儿就吃个精光。民之恨鞅直如此之深!
一代名相从此完结,身后留下千古骂名。
豫兰剑客曰: 呜呼!天理昭彰,报应不爽。惠民者民念其好,虐民者民知其恶。如商君之流,为名利掩其本心,视生命如同草芥,纵使终其一生不得果报,焉知来世不报耶?如来世再报,又焉能劝诫世人!故商君得报应之速,不独大快时人之心,即今人知商君之为人结局,心情未尝不为之一畅。所谓“自作孽,不可活”,为人可不慎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