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听人讨论今天的僧俗关系问题,自然的就有一个想法:佛陀时期的白衣都是怎样的呢?于是搜来找去,看到了一些小故事,试举一二:
有一次,几位比丘去一个白衣家应供——受请吃饭。有个比丘由于个人习惯问题,坐在地上吃饭,而且姿势不太雅观。那个奉斋的女白衣就建议他改进一下。当时旁边有个比丘插话说,他从小就这样,改不掉的。这个白衣一听,很不快,就把给这位比丘的饮食撤掉,关门而去了。
这几位回到驻地,把遭遇向佛陀做了汇报。佛陀为此批评了那个插嘴的比丘,并为此制定了一条戒律,要求比丘不应对没受过具足戒的人说其他比丘的粗罪。所谓粗罪就是个人的不良习气,还不至于伤害他人的小毛病。
类似的情况其实挺多:就是当僧俗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佛陀只会约束僧团,制定相应律条,避免冲突再次发生。而对白衣却很宽容,不仅不批评,有时候还会让比丘向白衣道歉。
这么一来呢,一些白衣就被惯坏了,于是,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
有一回,在憍睒弥——又是憍睒弥——为什么是“又”?呆会儿再说,比丘僧团内部有两派为了一件小事争执起来,互不相让。佛陀出面劝阻,讲了好几车大道理,可是并不管用。而且,比丘们还告诉佛陀,说您老人家说的都对,但我们就是不听。您老要不先找个地方歇会儿去?
佛陀一看这状况就真的走了,去了王舍城祇洹精舍了。这么一来,憍睒弥的白衣们不干了,认为是比丘们把佛轰跑了,使得他们受连累,不能听佛说法了。于是这些白衣们就合计着,不再供养这群比丘们,逼他们还俗,或者去找佛陀认错。
白衣们说干就干,真的不再供养这些比丘们了。而这些比丘境界真是高,他们一看白衣不来供养了,一下子就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于是,大家一起到王舍城向佛陀忏悔去了。
解释一下刚才为什么说“又”,因为,在憍睒弥这个地方,还发生了一个故事:
憍睒弥后来又有了僧团,并且是国王亲自护持,供养非常充足。但是,当时佛陀已经入涅槃很多年了,僧团也变质了。导致一些护法天神嫌弃僧团,纷纷离开,不再护持了。这还不算,此后还发生了更严重的问题:
有一天僧团诵戒时,因为“佛陀有没有讲过戒律”这个问题,爆发了血腥的内讧,两派比丘互相残杀,一个都没活下来。那时候,以国王为首的白衣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除了叹气和哭鼻子,真的是无计可施了。这就是著名的“憍睒弥最后的僧团覆灭”的故事。
白衣们,好好珍惜吧,珍惜还能看到圆顶方袍的日子,珍惜还能听到暮鼓晨钟的日子,珍惜还能得到比丘呵斥的日子……这样的日子真的不太多了……
佛陀时代的白衣是个啥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