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温尼科特 儿童精神分析实践者》第二次作业:独立和顺从的思考

温尼科特的独立和顺从归根到底是环境和自我的碰撞:
一、环境
1. 家庭环境:温尼科特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相对幸福美满的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对他严厉而自由---他父亲说,听我的孩子,你去读《圣经》,体会《圣经》上说了什么,然后自己决定你要什么,信仰是自由的,你不必相信我的想法。另一方面,14岁时就送他去寄宿学校,父亲对他的期待是独立自由,能够脱离既有的家庭观和环境。
相反,母亲经常抑郁,他也会像一个敏感孩子那样放下自己的需要去照顾母亲,让母亲快乐。后期和爱丽丝过渡劳的婚姻亦是如此。
2. 早期成长环境:14岁寄宿,并能够如鱼得水,爱好社交、兴趣广泛,家庭环境奠定的自信和自由让他有享受事物的能力,并始终能战胜所遭遇的挫折和失败。《物种起源》的启发让他更加笃定自己的信念:真正的成长只能来自对环境的信任,真正的成长也就是寻找对环境的信任。
3.成长过渡的社会环境:医生的职业选择、世界战争的社会影响、过渡劳的婚姻和一直被精神分析的经历,让他更有机会接触精神分析的世界,转而到儿童精神分析也是自我成长的另辟蹊径。
二、独立和环境的碰撞:
1. 9岁时就意识到,自己还有“坏的一面”,并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儿时的调皮捣蛋吧!(遗憾的是我小时候没有这么深刻的自我反省能力,调皮纯靠本能意识。 反而是做错事那种羞愧感更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这跟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相关联)
2. 决定在父亲死后,和第一任妻子离婚。这应该也是有时代背景的,最终还是离了,内心的自我一直在和时代环境做抵抗,略微优柔寡断了点。
3. 被精神分析,又一直持有怀疑态度和异议。时代背景下,弗洛伊德极其追随者的病理分析理论都是主流声音,而温尼科特作为医生的实战临床经验和自小的成长环境不断对主流提出质疑,后期和克莱因的分歧也是在自己的实战分析中逐步形成。
三、总结
1. 摘录----那些心理定位被摧毁了的儿童,一般是那些原来就缺乏好的照料的儿童,而早期经历良好的儿童则能很好地驾驭环境,不会有强迫性服从的需要,也不会牺牲他们自己的需要为环境所用。
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又不至于成为温室的花朵,是何其幸运!家人给了温尼科特充分的安全感。以后对我的后辈也应该这样期许。温尼科特又说,“他很庆幸他成长期的教养是允许长大脱离的”其实这不是温尼科特的庆幸,是他自己争取的。对普通人来说,脱离从小的教养太难了!
2. 摘录----《物种起源》的思考:不必害怕知识和理解上的隔阂;环境的影响和适应环境。
对我自己来说,我身上的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所以很容易脆弱,也容易受环境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细思极恐。久而久之,就做了社会上一颗没有思想的螺丝钉了。所以也有必要去读一下物种起源,直观感受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多找方法,少找借口才行。
发出独立的声音是什么时候?
说来惭愧,我觉得我真正发出独立之声竟然是2019年底。
我的原生家庭生活略微复杂,作为家中长女,高中时就有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引导父母走向幸福生活,成为弟妹的榜样。很多次的委屈求全,替家庭和父亲做一些决定和牺牲。只到去年年底和父亲大吵两场,终于明白:他是一家之主,我是女儿,我有被关爱被照顾的需要,我不应该一味替他去承担他的责任和义务。现在心境成熟开心很多啦!原来做自己这么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