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读书
读《有如走路的速度》觉察的阅读误区

读《有如走路的速度》觉察的阅读误区

作者: 潇逸说 | 来源:发表于2016-10-16 20:47 被阅读31次
    书与摘抄

    读随笔集是一件费耗费心力的事儿。因为,一旦开始阅读,就得暂时清空自己的思绪,跟随作者的牵引,全然投入到其所思所想之中。作者的生活、他所关注的领域,可能与我们的知识框架、经验阅历截然不同,作为读者,不得不去自我调整,以便顺畅阅读。

    这周,读了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我并不了解是枝裕和,唯一知道的是他导演的《海街日记》这部电影。读完这本随笔集,我有点失望——他的每篇文章都短,不超过两页,我试图从文中相邻的段落中发现某种联结,以汲取一些写作的“示范”,却发现很难;他写了琐碎的日常,这些日常构筑起他作品的“人味”,但是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花时间阅读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搜索关于这本书的公众号文章,一眼看去有几十个结果,点开前几个来看,基本是对于这本书的介绍、读后感以及大段大段的摘抄。如果一条条摘抄尚可算作一个个孤立的“信息碎片”,那这么多碎片,如何吸收?

    以上的两个问题——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书中碎片化信息如何吸收?可归纳成读书的一个常见误区:将书与书完全孤立,读一本书做一次摘抄以示完成,却忽视知识的整合。


    为避免再次踏进阅读误区,我尝试着罗列阅读的基本步骤:

    1.阅读前: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目的大抵可分为:消遣、搜集信息、获得知识。若出于消遣的目的,那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若只是搜集信息,那么只需要选择、收集即可。若是为了获得知识,则必须先明确主题,即“想要获得哪方面的知识”。

    我之所以会看《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源自文案类文章的推荐。阅读之前,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就是:它能给我在写作方面有所启发,所以,阅读过程中我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性的:为了获得写作方面的知识

    2.阅读中:剔除无关信息

    一本书可包含上百个信息碎片,但我们无法全盘吸收并整合成知识,我们必须做出取舍。取舍的标准就依据上文第1点:阅读目的。与阅读目的不相关的信息,请狠心、大胆地舍弃!毕竟这个时代,信息这么多,我们不能什么都想要,只能依据优先级的顺序,选择最重要的。这当中还存在着作为读者的我们的心境问题:如果我们始终带着崇拜、景仰的心情去阅读名家的作品,“批判”的珍贵将永远被遗忘。但若我们能带着平常心、批判精神,带着自己的阅历与作者远程对话,更容易创造文字与我们生活的连接,进而催化出顿悟的瞬间。

    在《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我最关注其中的两个碎片——

    碎片1: 我想电影也应该尽量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表现出来。

    碎片2:作品不是自我表现,而是交流。“你要在心里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做……想面对一个人倾诉般去做”。

    这是我在剔除了无关信息后,留下的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3.阅读后:链接既有知识

    有输入必有输出,这是无数“知识网红”强调了无数次的重点。套用到这里,也就是——在阅读完成后,要将新获得的、属于主题下的知识与个人既有的知识框架下的内容进行对比、整合,以丰满此知识框架。可以把知识框架想象成是一棵“知识树”,我们所做的,就是给它修枝剪叶、浇水施肥,使其不断生长、枝繁叶茂。

    对此,我认为最好的输出方式就是写作,用写作的方式进行梳理。

    在第2点上,我关注的书中的两个碎片,是以是枝裕和作为电影导演的立场提出的,但我想,这些观点同样可以嫁接到写作上。

    [碎片1: 我想电影也应该尽量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表现出来。]

    这提醒了我:写故事、写随笔或者是写软文,直接点明情绪并不高明。可以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来表现;对人物的动作、外貌描写来描绘;或是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阐述。不直接点明,不仅是让文章更生动,更是留给读者遐想空间,让其代入私人情感去体会。

    [碎片2:作品不是自我表现,而是交流。“你要在心里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做……想面对一个人倾诉般去做”。]

    不管是什么文章,想要有人读、与人分享,必须要让读者同作者有情感上的共鸣。要获得这样的共鸣点,那么在创作的时候,就要想着自己正在同“活生生的人”进行对话。哪怕是写自己近期心理状态的变化,只要想着自己正在同别人倾诉、分享,文字就会从自己关注的特定的一件事、一种情绪上引申出去,变成大多数人可以感同身受的经历,共鸣便产生了。

    再者,要清楚文章的受众到底是谁以及受众范围的大小。上周五,是我闺蜜的生日,我想要利用我个人公众号平台给她写一篇祝福文,但是是推送给所有的关注者,还是仅仅推动给小范围的朋友圈?我在这个问题上纠结许久,因为受众及其范围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文字的表达方式与内容。同样是生日祝福文,如果以寿星闺蜜为唯一读者,那么就不需要顾及他人,可以写尽各种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的甜蜜事件;如果读者的范围扩大,就需要有一个稍宏观的表达,让读者看完可以想起他们自己的好闺蜜、好哥们,以引起某种情感的共鸣。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没有想到“作品是交流”这一层面,但是通过阅读中获得的这一碎片,我得以将写作时的思考做一个梳理。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没有用?”有人说,是因为没有输出,没有转化为行动。我想,还有最简单也最容易被遗忘的一点:我们想贪婪地搜罗书中所有看似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贪婪地积累,走入阅读误区,恰恰忽略了最基本的能力是:在信息的汪洋里捕获只与我们的目标相关的一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有如走路的速度》觉察的阅读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ha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