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喜欢这只白色的鸥鸟了,你看它逆风而行,神态自若,眼睛圆睁,最关键的是它还在张着嘴叫着。
它不是沉默的,不是隐忍的,它说出自己的话语。
它如此优雅,充满个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ab645081d9357222.jpeg)
我们看水边的竹子与水草,叶子已经几乎被吹成了一条平行的直线。
面对生活的逆风逆水,我们是否可以像这只鸥鸟,镇定前行,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画家崔白就是这样一个有个性的人。他进入画院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之前他只是一个民间画家。
据说因为在寺院画佛教绘画而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
可不要以为有了公务员的编制,崔白就乐不可支,忘乎所以了。
他根本不在乎那些名誉和物质,他在意的是能否遵从自己的心,可以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像那些宫廷画院的其他画家一样,按照要求和规定去绘画。
那样的生活,他宁愿舍弃。
他的个性就像他的画,荒野郊外,风吹草低,更能够显露那些努力生活的树木鸟兽的个性与品质。
崔白的坚持最终让宋神宗妥协,答应他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谁也不能干涉,崔白这才进了画院。
崔白像不像那只敢于发声的白鸥呢?
它一身的洁白,照亮了世界。
我们再从绘画技巧方面欣赏这幅古画。
《竹鸥图》在构图上并未采取北宋常见的全景式构图,而是选取一个特定的局部进行了描绘。
水流湍急,狂风肆虐,长长的水草不停地舞动着,一丛水石间的竹子迎风挺立。
先看看清冷的水流,一眼看上去,这水就是从画面左侧奔向右侧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第一,风的方向给我们的一种感觉,似乎水也在同向流动。
第二,水在向右侧冲击着岸边的那些石脚。
第三,被风吹动的水草是直的,而被水流带动的水草是弯弯曲曲的,好像在随着摆动。
可见,一个水流动的方向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细节,画家都是经过了细心的安排的。
我们再看其它方面。
石头采用先勾线,再皴染出结构,工笔中带着写意。使得这些石头显得很坚硬,也稳定了画面。
水草则是以双勾填色,我们看它们随风与水流摆动的线条。柔软,但不柔弱,充满了内在力量。
再向上看竹子,竹杆同样是用双勾染色,竹节处以墨晕染,显得劲挺有力。
大片深深浅浅的竹叶,以柔软中和了竹杆的硬挺,而它在猛烈的风中,线条同样具有内在的力量。
最后,是我们主角,洁白傲娇的鸥鸟出场了。
它的头高昂着,张着嘴巴,眼睛圆圆的,毫无惧色。
我们看它的身体,画家以细笔勾勒出轮廓,再沿着身体的走向,画出细小的绒毛,和大的羽毛。
最后以极淡的墨进行分染。
总体来说,这幅画还是以工笔画法来创作的,只在局部有写意的味道,比如水中的那些石头。
与黄家院体画相比,崔白的画在设色上淡雅清爽,有别于之前的繁复富丽的画风。
崔白被诏入画院,也等于他的画作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影响力自然大了。这也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先锋作用,他的画作也成为不少文人画家学习的范本。
可以说,崔白开创了北宋画院的新风尚,也为以后的文人画奠定了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