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来说说“暴躁”这个话题。
跟一个性格暴躁的人在一起,就像是跟一个地雷在一起一样,不知道哪个筋搭错了就要爆炸一次。随时实地“易燃易爆炸”。
“暴躁”听起来并不是一个正向的词语,但相比于“抑郁”它却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词语。
1、
我很暴躁。
小组督导的时候,主题是“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每个人都说说最近或者今天早上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绪,然后大家来分析分析这个情绪背后是什么。
轮到我的时候,我体会到的最多的两种情绪是“暴躁”和“平和喜悦”。我知道自己暴躁,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暴躁,而且是如此的暴躁。我不知道那个开关在哪儿,我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暴躁。
大家开始分析这个暴躁后面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假设,但好像始终没有找到最核心的点在哪儿。直到老师提到了两个点:“被侵犯感”、“对“混乱”的不安,以及当别人的混乱影响到你的时候”。
被侵犯感
“被侵犯感”,我能在我过去的经历中想到无数个事实。比如初中同学跟我说“你看书的时候我们都不敢打扰你的,你脸色超难看”,连这句话都是多年以后跟我说的,因为当年“暴躁”的我根本惹不起啊。
我当时谈论了很多“被侵犯”的事实,但中间老师打断了我,说是在这个开放式的场合不适合再往深处走了。
混乱
虽然在小组内,我们谈论了很多“被侵犯”的感觉,但总感觉好像还是没找到那个引发暴躁的最核心的点。所以我回家之后,开始朝着“混乱”这个方向思考。
领导给的模棱两可的工作任务让我暴躁,同事废话一样的需要也让我暴躁。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方的需求是十分不明确的,好比对方传给了我一个浑浊的球体,我根本无从下手。
每一次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都会激起我强烈的反应,内心无比抓狂,恨不能破口大骂、砸桌子砸电脑、一拳打死对方。
但是,我是从什么时候有了这种体会呢?
我突然想到了我的母亲,她就是我过去生活里最大的“混乱”。我想讨她的欢心,可是无论我做什么从来都没有让她满意过的。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我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就会对我口出恶言、大发脾气。
日复日,年复年,我一次又一次面对这样的混乱,一次又一次的挫败。
我内心里其实无比痛恨这样的情景,但我自己过去从未意识到。所以它以“暴躁”的形式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提醒我。
从我开始想到这一点,再面对同样的情景时,我再也没有体会到那么强烈的感觉,现在我最大的反应就是翻个白眼,不能再多了。
暴躁,似乎走了。
2、
丛非从的《你的暴躁,是如何保护你的?》教导我们要“学着欣赏暴躁。欣赏它为什么来到你的生命里。”
情绪是一个信号。而暴躁是自我保护的结果,那么在暴躁的时候我们体验到了什么?
被压迫:别人对你的行为甚至人生指指点点。好比我们少年时代,父母越让干什么,就越不干什么。被压迫的越厉害,你暴躁的可能性就越大。
被忽视:你拼命的想要跟对方说说心里话,想跟对方产生连接,可是对方却却始终假装没看见。就好比夫妻之间,吵架好过冷战一样。如果你所出的每一拳都打在棉花上,你不得气炸?
被否定或误解:这一点应该是个比较常见的现象了。真心喂了狗,心中的一口恶气不发泄出来还能怎么办?
暴躁不是因为客观发生了什么,而是我的内心体验到了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有的事情都是基于我们的内心体验。
把“暴躁”当成一个信号,去探寻一下暴躁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