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奇特的一生》 中,最后一个章节的第一句话,我们无时无刻的想做的更好,做的更快,有效。其中的奥秘就藏在时间中。
本书作者格拉宁
苏联俄罗斯作家。本姓盖尔曼。生于护林员家庭。194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学院电机系。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在动力试验所、基洛夫工厂任主任工程师。卫国战争期间在坦克部队服役。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大多反映科技人员的生活。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柳比歇夫26岁的时候,确定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开始记时间日记,在逐渐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之后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我想先讲一下柳比歇夫的生活哲学,自26岁起,他的一生直至死去的每一天都在实现目标的途中。你可能在想,这样珍惜时间并且看似已经驯服它的人,一定有很多成就吧!
很可惜的是当死亡来临时,它并没有完成他的目标。但与其目标没有太大联系的笔记,书评,论文,数量却多到令人惊讶。原因在于他经常走入岔道,有事想写一篇令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原计划可能是一周,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枝加瓦,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可是这又与时间统计法想协调一致,只因时间统计法在他手中成了一件乐器,想怎么演奏都可以。
没有完成目标的柳比歇夫却一直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接下来写一下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这是他从26岁开始执行并逐步完善的方法。
可以分为两部分
1 记录总结
2 规划
首先,记录总结呢就是记录你在一天所有事项,并在每周,每月,每年花费一定的时间总结自己在各个方面投入的时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05359/3d83728f292624b3.jpg)
如上图所示
规划就是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将他一步步拆分,拆分到每日应该做什么。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2
2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 睡很多,十小时左右
5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几条准则并不一定适用于你,只是一个参考。
另外,柳比歇夫非常善于用“时间边角料”
。
柳比歇夫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监视自己,自己向自己汇报。
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时间统计法的帮助下,不断完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