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老师:君诺
我们来看杨凌的这首《明妃曲》: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
诗中人物有:汉国昭君本人去,马,弦管,阴山,匣,菱花镜,单于,旧颜。短短二十八个字,竟有十七字是名词,一个昭君连出如此多的人与物,但读来并不多余。关键就在于这些都与昭君有关联。不是携带的,就是遇到的。中心在围绕着昭君展开,借物咏怀。
且每一小句内做到了呼应,昭君不还,马向阴山,匣中镜,镜中颜。
毫不显得单调无趣,而是一个整体。
老师继续讲到:
这是我们要学习,分析,吸取的东西,而不能仅限于感叹古人的情怀。
我们每读一首诗,不论古人的还是今人的,重点要看诗的特点,独特之处,有些诗读过就过了,无印象,说明它没特别之处,而有的诗,读后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可能是一句两句,也或许是一词一字。这就要分析一下了。
只有去分析,体会,才会有所悟,有所得。久而久之,脑子里装的东西就多了。也自然会为已所用。所以要多剖析,从创作手法上入手去分析。
词解:
单于[chán yú]
匈奴首领的称号。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