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伊丽莎白*牛顿在斯坦福大学通过研究一个简单的游戏而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个游戏中,她把参与者分为两种角色:“敲击者”和“听众”。敲击者拿到一张有25首名曲的单子,例如《祝你生日快乐》,《星条旗永不落》等。每位敲击者挑选一首(通过敲桌子)把节奏敲给听众听。
在实验中,人们敲击了120首熟悉的曲子,而听众只猜出来3首,即2.5% 在听众猜歌曲前,伊丽莎白让敲击者猜测听众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猜对的概率是50% ,也就是说敲击者传递的信息40次才有一次被理解,但他们认为两次中就有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一个敲击者敲打的时候,他听到的是他脑子里的歌曲。与此同时,听众听不到那个曲调,---他们听到的是一串分离的敲击声。如当一个听众把<星条旗永不落》猜成《祝你生日快乐》时,敲击者感觉:你好蠢。因当他们敲击时,他无法想象听众听到的是那些一个个独立的敲击声,而不是一首曲子。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即一旦我们知道某样东西,我们就会发现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换句话讲,对于我们来说,同别人分享我们的知识变得很困难,因为我们不易重造我们听众的“心境”。
敲击者与听众实验每天都在世界各地重演。 政党、组织、企业以及领袖难道不是也在上演这个实验吗?一个政党如果体察不到民众的心境,就会面临下野;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体会消费者的心境,就会面临倒闭;一个人如果不能体会周边人的心境,就会变得孤独与痛苦。反观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不经意间成了实验者呢?请回想想你和你的孩子,你和你的领导,你和你的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呢。?
通过“知识诅咒”由来的解读,可能不难得出,每个人都不要让知识遮挡了你的视线,妨碍与他人的沟通。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的与他人进行沟通呢?在这里给出三个沟通建议:
一是要像“摄像机”一样阐述现实。具体来说就是描述事情现象,即你所看到的具体状况,尤其请注意的是只描述事情现象不要加自己的评判或观点。
二是要客观表达自己的感受。保持平缓的语速进行表达。据脑科学研究情绪是理性的奴才,一个人在情绪化状态下是无法理性思考,更别谈正常表达,所以,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如此这般提醒自己:我是来进行沟通、来解决问题的,控制情绪才能正常表达,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想法),看到对方如何回应,才能与对方进行下一步的沟通。
三是要注意“倾听”。尤其对于对方表达的内容,一定要集中精力关注对方所言所语,而不要在大脑里搜寻该如何回应或对答对方。可以把自己“听”到对方表达的内容,自己进行再次阐述后,请对方确认,可以循环往复,直至对方意思被自己正确解读。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用积极正向的词汇与对方沟通。尽量不用“不要……”等负性内容词汇。
了解到“知识诅咒”由来及含义,学习了交流沟通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就是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与亲密关系者、与孩子、与父母、与同事等日常交流沟通中都可以实践应用。
亲,学以致用是目的,行动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