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见这条景观灯带,心中惊喜,什么时候家乡变得这么意境深远。
漆黑的夜晚,伴着阵阵犬吠,让走夜路的人不再害怕走夜路。让开车路过的人们,驻车停留,拿起手中的手机拍下此景。这一切,都源于家乡——八卦洲与时俱进的变化。
回忆:过江之路。
那时候,我和姐姐经常往返于南京——八卦洲。唯一的交通通道就是轮渡。
晨起暮归,深秋时节,那可就是起早贪黑了。
每天天不亮,我们就会硬生生的被妈妈用脚登醒:“快起来,上学去!别迟到了。”睡眼惺忪地我最不喜欢听这样的催促。和姐姐快速洗漱好,就一起踏着路灯的亮光直奔8路车站。那时候,车上只有几个刚下夜班的人一同乘坐公交车,我们从有人售票,一直做到了无人售票车,从两节车厢一直经历到巴士车。经历了,第一次投币,那种兴奋和好奇,总是会让我们提前准备好硬币,往硬币箱里一投,清脆的硬币声滑落到箱底。第一代无人售票车,在脑海里印象深刻,主体下身绿色,上身白色,绿白条相间,估计没有多少人能记住它的具体样子了吧,仿佛尘封已久。
每到浓雾季节,我们异常兴奋。“今天会不会封船?”
封船,顾名思义,由于浓雾,影响了船舶视线,停航。
相对于,整天都生活在洲上的同学们来说,乘船上学,可是经历更加丰富了。
我们和老师一起被封在码头,老师们急切盼望浓雾快快散去,我们却在一旁祈祷“太阳别出来,千万别刮风!”然后,一溜烟跑到码头附近,打桌球,嬉戏玩闹。
码头大厅,自行车堆满了,行人三五成群的聊起了天。售票窗口里的工作人员,也端坐在椅子上,无聊的和乘客们聊着天。
还会有些灵通的人,扒开出口的铁门往里看,看看江面浓雾散去了没有,还时不时和值班的工作人员打探船几时能开。
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开船了,开船了!”整个大厅的人仿佛训练有素,立刻归了位。售票口,突然也排起了长队。整个一个盛世一般,好不热闹。推车的推车,插队的插队。挑担的挑担,不是还有几个耍起了杂技,从这根栏杆,翻到了那根。
穿过检票口,便走到了栈桥上,由于人流量大,脚底下夹杂着江水滔滔声,整个栈桥,仿佛摇晃的很有节奏。胆大的还在上面,蹦跳着。胆小的,走在栈桥的格网上。就差没闭上眼了,一边手扶栏杆,一边别别人催着“走快点!”
如果人少,你还会见到一些人从栈桥上直线冲到船舱里。那技术可了得,冲到船舱,“哐当”一下,架起了撑架,走开了。不是到二楼,就是到船尾,因为那里视线特别好,风景特别美。
被封船了,幸运的话,我们会等上一个上午,上午的课就不用上了。不上就不上,哪有什么老师给你补课啊!
到了下午放学,如果是夏天,天还大亮,酷暑难耐。下了船,便会花上两角钱,坐在卖茶水的八仙桌旁,喝上一杯凉茶。
那张八仙桌,虽被老奶奶擦拭的干干净净,但依然能感受到它的沧桑。桌上,整齐的摆放着一些茶杯,茶杯里盛满了清茶,杯口盖着一块块绿色的玻璃,是为了保持茶水的干净。你会发现那快快玻璃盖,一点都不割手,已经记不清边缘是否被打磨过。反正喝了那么多杯茶,从没有被割伤过手指。
喝完凉茶,便又飞奔而去。
码头的凉茶,是多少人抹不去的记忆啊!过江之路,恐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船虽在,可已物是人非了。留下的只能是点点,零碎的记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