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 状态

作者: 黑客思维玩游戏 | 来源:发表于2017-09-03 09:22 被阅读0次

    老瓜魔,今天我们聊一聊:状态。善用状态、懂得适当地调控状态,很重要!人们常说,“我现在不在状态,没有状态”,或者说,“我现在状态极佳”。有人懂得如何主观调控自己的状态,也有的人迫于某种压力不得不被动调整了状态。那什么是状态呢?

    状态就是buff,还有debuff。buff通常指有增益效果的状态,可暂时性地提高各种属性、能力、技能,比如“加10%物理攻击力”、“加20%的魔法防御力”、“生命上限增加5%”、“攻速提高15%”等;相对的,debuff就是有减益效果的状态。

    对应到人身上,就是受生理的、心理的、情绪、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信号组合传输给大脑,再通过组织神经元连接、体内激素调节等方式反作用在人生理、心理上而产生的表现形态。有些属于增益状态,亢奋、激动、信心爆棚等;有的属于减益状态,虚弱、乏力、低落、伤心、病或痛引发的综合不适感等。

    我是一个想法多而又不善于表达的人,所以巨量且纷乱的想法被装在这个小小的脑袋里这种情况持续了多年。从小到大,我经历过各式各样的状态,有的让我心情舒畅、事半功倍,还有的会让我疲惫、混沌、自我怀疑、自怨自艾。人往往在难受、不适的状态下才会挣扎得想要改变。我也不例外,所以每次减益状态的肆虐而过,几乎都会让我因疑惑、迷茫、忧郁而挣扎地想要逃避,或者试图通过思考、分析、对比等搞清机理,找到更好的摆脱这些状态的出路。目前的我已经大抵上有一些收获了吧。

    空灵

    先说一个比较刺激的状态吧,空灵。记忆中第一次出现这种状态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应该是在放暑假百无聊赖的平凡一天吧,我坐在卧室靠墙的地上,望着垂下床单的花纹发呆。突然在想,当我死后会是怎么样一种状态,我会以什么形态存在?我还会有所感受吗?还会有我这个存在吗?是不是随着肉体的崩溃而精神消散,世界上再也没有我,平静得如同我从未来过?那现在的我算什么,我是谁,我在哪里,这个世界是什么,将来我注定会归于虚无、归于混沌,对比未知混沌的长眠,现在我处于的这个短暂的社会关系、形态组合又有多大意义?我将何去何从?

    渐渐的,我像陷入了一个混沌旋涡,越陷越深,越陷越深,周遭的一切仿佛离我远去,眼前垂下的床单花纹,也被渐渐地布上一层又一层沉沉的黑暗。我有一些忘记了我是谁,我在哪里,也有一些忘记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各种存在开始模糊,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很多小伙伴、每天要上学等等这些概念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显得无所谓,灵魂仿佛在消散。没错,我陷入了空灵状态。

    后来,就像在打开了一间黑暗而神秘屋子的门,向里面迈出了几步之后,我突然警醒,开始后退,慢慢地退了回来。渐渐的,沉沉的黑暗开始消退,混沌旋涡渐转渐缓,我的意识跟记忆开始回流,周遭的一切不再扭曲、趋于平缓。我紧盯着的那个床单花纹,也最终变了回来。“呼!”回来了,该干嘛干嘛去吧。

    从那次以后,也有过若干次空灵状态的经历,被再次卷入那个沉沉的混沌旋涡中,往往在回归后多少会有些冷怕,我通过努力回想一些美好的事物来稳住心智,甚至一直以来通过强行灌输给自己“我可以活好几千年”的信念来抵御那种冷怕。

    已经好久没有体会过空灵状态了,记忆已经比较模糊了,因此,我刚才曾试图再进入一次,无果。看来这扇门已经为我关上了,应该是我现在拥有的很多美好事物以及较为清晰的人生目标、价值将我锚定在此生此时此地,难以飘零了。我突然间很后悔,没有在以往刚经历空灵状态后立刻把感受记录下来。也突然间感受到很多作家为了体验更真实的感受、获得灵感而不惜以身犯险、置自身于危境之中的原因了。

    惯性

    一切物体维持其原本状态不变的特性,即为惯性,或者说惰性。人也不例外。大脑一旦处于某种状态,神经元会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形成组合连接,与此同时,身体会分泌相应的激素一同维持这种状态的平衡。所以,一般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身体会习惯性地维持原有的状态。比如:赖床、吃东西、反贤者状态(这个,不解释,你们懂的)等。不过,很多人没注意过的是,一旦打破了某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神经元会根据新状态的模式拆散重组,激素也会切换对应的种类重新分泌来适应并维持新的状态。人处于愉悦的状态时会分泌多巴胺,进而带动面部进行微笑,实际上反过来,主动控制面部进行微笑(即便开始的时候并不发自内心,不情愿)也会激发体内分泌多巴胺,微笑了一会儿后,感觉真的会稍微开心了一些,也真的有一点想笑了。所以,通过“本我”的干预强行调控状态不会产生什么后遗症,不会对“形我”造成损伤,大脑跟身体本来就是自适应应激反应类型的,放手去干吧。

    自己(本我)说服自己(形我)摆脱某种状态,实际上也经常会有,但是需要足够大的行为利益或外在压力,起码要大于拆除当前状态神经元以及对抗激素所花的“形我“成本。人潜意识的行为方式都是理性人(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作出决策)。

    记得小时候吃干脆面或其它零食的时候就很难停下来,因为神经元处于一种想要持续获得原有的满足感的连接状态给人发出信号,一口接着一口,等到吃完了,因手上暂时没有而不得已终止一段时间后,原本的神经元组合连接会自动拆除以适应新的状态,即使再来了一包,感觉也没那么想吃不可了。我比较喜欢吃辣,辣能刺激我的食欲,吃到且辣且可口的饭菜时,往往不停地吃,一直等到吃撑的不适感足以对抗起惯性连接组合之后才会停下来,这时实际上已经吃过头了。假若能充分认识到这点,选择在某个合适(已经吃够了,再多吃有害无益)的时间点,由“本我”出面调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那想来是极好的。

    赖床、赖沙发等让人十分舒服的状态更会让人难以自拔、不舍中断。难得周末了,睡了足够多的时间后微微转醒,如果没有其他迫使我必须要起床的外力,往往会选择美美得多赖上一两个小时,才懒懒散散地爬起来。这种时候的感觉并不一定总是好的,躺多了之后身体肌肉会产生一些不适感,加之因白白浪费时间所产生的愧悔、烦躁等情绪,双管齐下,让人不爽。“要是我刚才能在9点起床而不是11点半,就能多了很有玩游戏的时间了,哎,一上午就这么睡过去了,真浪费”,以前的我经常会这样。

    工作了一天回到家,赖在沙发上看看手机、扫扫电视,不知不觉中一晚上基本上就这样耗过去了,貌似啥都还没干。好不容易说服自己起身后,感觉好像也没那么爽,身体软趴趴、懒洋洋、而且有一种长期不用的迟钝感,与花费的那么多时间远不匹配,让人不爽。反而在有时还没赖多久的时候,被迫洗个碗拖个地啥的,虽然极不情愿,但是做完之后,身体以及肌肉是处于畅通、放松、活跃、舒适的状态,原本需要通过休息获得的松弛感貌似也差不多已经到位了,而且还剩下大把的可支配时间。

    所以惯性连接告诉你的需要与你身体真正的需要是有差异的。经过多次分析、尝试后,我发现,“松而不纵”是最好的选择。赖床,就赖10分钟。赖沙发,就赖20分钟,足矣。身体真实需要的放松已经差不多到位了,再拖下去不明智。当断则断。但若想长期维持,需要有能真正说服自己的理由。“本我”说服“形我”的筹码就是你真正理解并体会过各中的好处。不花过多的时间在持续已到位的状态上,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续在下一关,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高中的时候经常帮其她同学讲解问题,有时被问到还没搞清楚的部分,在表现欲、虚荣欲等促使下进入到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分析、解决问题效率奇高。所以善用状态很重要。

    每天匆匆忙忙地挤时间来提升自我,挤出来的时间的使用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因为有一定时间压力,物以惜为贵,时间的缺乏、稀少促使“形我”处于微紧张状态。但往往到了有大块时间的时候,形我的状态会松弛下来,因缺乏了时间压力,软趴趴的,懒洋洋的,效率低下。甚至还没有工作日挤出来的那一点点时间的收获多。我现在对于“大块”时间的处理策略是:主动设置若干个虚拟deadline、小的时间目标等,诱发、调整“形我”到微紧张状态。能通过“本我”调控“形我”长时间处于高效率的微紧张状态,这种感觉是非常爽的。所以懂得适当地调控状态很重要。

    除了上面提到的轻度增益、减益状态外,还有一类重度状态,例如:伤痛(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疾病、生理急需(三急等)、神智不清(或不清醒)以及其它较为强烈的不适感所带来的状态。这些状态通常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时间等的作用才能恢复正常,很难通过“本我”的主观调控进行直接的、快速的状态变更。但是主观的调控起码可以对抗并降低这种不适感。甚至当“本我”足够强大时,可以扭转整个状态。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纳什通过挣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被自己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影响,他的人生经历曾被改编为传记电影《美丽心灵》(例子摘自《把时间当朋友》)。

    所以,每当出现这种重度状态时,我会把它作为一次锻炼的机会,锻炼“本我”在重度状态下进行主观调控的强度、持久力,直到某一天能足够强大到可以强控重度状态的地步,不知道老瓜魔,现在的你已经可以做到了吗?

    2017-06-0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世 状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md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