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用主义
哲学关心意义问题,一般不太关注真假问题,因为科学已经谈的很多了。
我们的很多观念,概念,等等很多我们是不知道的。
澄清意义的方式。
real和true的区别
例如:这个手机是真的。(real)真金白银
物理意义上,这个手机不是水货,这个手机也确确实实起到了手机的功能。它确是一个手机,不是假的。
例如,我说的这句话(命题)是真的。这句话是和实在相对应的。(true)
真话中的真,是一句话判断的一种性质。本来是一种形容词,真的或假的。哲学家要讨论这个性质,就将整这个性质名词化了,truth。当成一个名词,好像它本身对应一个对象。
符合论,融贯论,
什么是符合,符号就是一种copy,是一种复写了,是一种镜式反映。
杜威
什么叫有经验。
游客和当地人缺少那种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交融。
马,看的方式不一样的,
进入自然,敞开自然的方式或渠道。自然通过经验像我们自己呈现。(P21)
杜威看来经验是一种生命现象,是维持生命的一种中介。
能提出问题,
- 身份不一样,提出的问题也不同。
可能得解决,
二、语言哲学(分析哲学)
弗雷格
思维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感性,知性,理性之间的关系这一思维内容之间的关系。
思维内容是哲学或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谁说的?他成立的理由是什么?谁说过取决于这个句子的真假,跟我们要谈论判断的内容是两码事。
这只能增加修辞学上的力量,不能增加论证逻辑上的力量。不能把它搞混了。
含义的理解:(含义就是对象被给定的方式)
例如:他像一头猪。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他胖还是说他笨?这里就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说他的外形很胖,胖的像一头猪。另一个是说他很笨,脑子不灵活,反应很慢。含义不同,但都指称同一个目标。
我们是通过含义(涵义/意义)来把握事物的。例如晨星和幕星,
想法:
一个对象,给出了情感,但是不知道是为什么给出了这样的情感。
通过一段描述,对一个符号含义的说明。(实体)
把别人的问题慢慢变成自己思考的问题,然后产生一种不隔的感觉,这就是一种兴趣的产生。
罗素
通过语言来谈论世界。
分析哲学中的分析,就是是否能将原子命题怎么变成了分子命题,分子命题又是如何能分析成原子命题。
维特根斯坦
一个事实就是事物的状态,乃是一些对象(事物)之组合。
对象是简单的。
例如:买5个苹果。就像一个工具箱,当火车动起来时,各个把手就有了起来。
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
我们要在使用当中去把握,描述,而不是用想象的,描述去建构语言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语言的意义。
例如:“我知道我发烧了。”,“我知道我疼痛。”
第一句话是一个语法问题,形式的要求,并不传达经验的知识。
第二句话是一个经验命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传达了一种知识。
他似乎是一个强制性的命令,一出现这种表达,他就被强制的这样说。
例如:当我们问这个东西是什么?大家都说是绿色的黑板。
老师会说,这是绿色,他不管你到底你内心发生了什么, 他无从去谈论。具体这个对象在我这里导致了一个什么因果关联,导致了什么效应在我的身体上,在我的视网膜上,在我的这个机体上面,到底导致了什么,老师是不管的。但是,他只管一点,你一见到这个黑板, 你就叫它绿色就行了,你也一样,他也一样,至于你们两个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那个我们无从去比较。你要学会使用说话,学会使用绿色这个词,这里你其实是学会了怎样把绿色和灰色这两个词区别开来。进入了社会共同体,进入了这个社会。如果学不会,就进入不了这个世界,就不是一个共享的世界。这个时候,这个世界就没有向你敞开。
这个冷酷的血淋淋的大写的它(Other),
逻辑经验主义
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命题要么是分析的(必然的,不增加知识的那种,重言式命题),要么是综合的(偶然的,增加知识,需要靠经验经验的命题)。
形而上学这种应然的命题,不能增加认知上的意义,不能增加向前的意义。伦理学上本质是谈论着内心情绪的表达,态度的表达。是和艺术,音乐类的等同的。蹩脚的艺术家。这些是表达人生态度感受的,可是这些人又有理论知识。
形而上学一元论,表达的是对世界的整体和谐统一的内心感受,可是这种感受,莫扎特音乐可能表现的更好。
形而上学二元论,表达的是整体世界的冲突的感受,可是这种感受,在贝多芬的钢琴曲表达的更好。
可证实性:是指原则上的可证实,不是马上当下的证实。有些命题并不能直接被证实,但是有证实的可能。(在逻辑上,不是从经验上)
所有科学理论,都是或然性的。相信归纳法能够得到必然真理这些人就像一个愚蠢的小鸡。
间接的证实,没有必然性,都是归纳。
例如:要证明钥匙是铁做的。如果是钥匙是铁的,磁铁能吸引。但用磁铁吸引钥匙,不能证明钥匙是铁的。可是其他的物质也能被磁铁吸引,只能说钥匙可能是铁的。因为铁被磁铁吸引,这只是铁的一种属性,铁还有很多属性,我们暂时还不能探测到,所有永远不能证明这个钥匙是铁做的。也就是说,这个充分条件我们永远得不到。
直接的证实,也没有必然性。
一,基于我们的感觉,可能会出现感觉错觉和幻觉。例如,手伸进同样温度水里,有时候感觉热,有时候感觉冷。
二,直接的经验具有主观性和私人性。
那该怎样建立这个统一证实原则?下面两种确定的,不能有任何怀疑的基石方式都有问题:
现象主义语言(主观性,私人性)
物理主义语言(怎么区分不正常和正常人?两个记录句子好?)
这个黑板是绿色的。(为啥是绿色的,天气,时间段都有影响)
逻辑真理(谈的是严格性)通过推演证明揭示这种关系,使之化繁为简,使之变得清晰。
同意反复,定义,分析的命题,不提供知识。
经验真理(谈的是有效性)
-
对象句。谈论对象的说话方式。(玫瑰花是红色的。)
关于对象性质的一种谈论。 -
形式句。谈论句子的说话方式。(“玫瑰花”是一个事物词。)
关于词的一种谈论。
对象语言(Object Language)和元语言(Metalanguage)是语言学和逻辑学中的概念,它们在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对象语言
对象语言是指我们用来描述或谈论世界中的对象、事实、状态等的语言。它是一种具体的语言系统,其词汇和句子可以直接指涉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例如:
- 英语、汉语、法语等自然语言中的句子,如“猫在垫子上”或“The cat is on the mat”。
- 数学语言中的公式和方程,如“E=mc^2”。
- 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的代码,如“if (x > 0) { x = x - 1; }”。
在对象语言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句子的真假值,即句子是否正确描述了现实世界的情况。
元语言
元语言是指用来谈论和分析对象语言的语言。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用于描述、解释或评论对象语言的句子、结构、用法等。元语言不直接指涉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指涉对象语言本身。例如:
- 语法书中的规则,如“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概念的词”。
- 逻辑学中的符号和规则,如“命题p蕴含命题q可以表示为p → q”。
- 文学评论中的分析,如“作者在这段文字中使用了象征手法”。
在元语言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是语言的表达形式、结构、意义和功能,而不是句子本身的真实性或虚假性。
区别和联系
- 目的:对象语言用于描述世界,而元语言用于描述语言。
- 内容:对象语言包含具体的命题或语句,元语言包含对这些命题或语句的分析和讨论。
- 层次:元语言是关于对象语言的更高层次的语言,它提供了一种工具来理解和解释对象语言。
-
联系:元语言可以用来澄清对象语言中的模糊之处,帮助理解对象语言的结构和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往往是相互交织的。例如,在解释一个复杂的科学理论时,科学家可能会在对象语言(科学术语)和元语言(对术语和理论的解释)之间切换。
牛津学派(日常语言)
赖尔对笛卡尔神话的批判:心灵不是对一个对象的谈论和描述,而是对行为的一种谈论和描述。
范畴的错误。
奥斯汀
对艾耶尔感觉材料的批判。混淆了错觉和幻觉。
是有意义的,此时还没有真值,等到使 用时才能判断真假。
斯特劳森
不符合句法规则的句子是没有意义的,符合则有意义。语句的使用时才有确定的指称,因此才有真假的问题。
罗素是将无意义的句法问题。混同手判别真假的语义问题。
例子:“张三是罪犯”是真的,iff 张三是罪犯。(iff代表:if and only if)
后面部分是事实,前面引号是一句话,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就必须符合这个事实。
关键后面,这个事实是何以可能的?我们一般认为,事实在我们语言之外,使我们的判断成真的东西。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你就不能拿“它”和它对比。对比的话,你一定要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当你真的这个东西是什么的时候,意思是你能用一个判断把他说出来。你不能说出来的东西,能叫事实吗?
而当你要能够把它说出来时,你就是在一个语言框架下,对于世界的某一种信念的整理。因此事实不是在那里的,不是离开我们的语言的,而是我们语言参与的、构造的。那么,这个事实何以可能,因为这是我们语言嵌入到经验之流当中的。
我们使用的共同的语言,把世界显现成不同的事实。或者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是我们的语言使世界呈现给我们了事实。
世界是由语言向我们敞开的,如果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说的不是一样的语言,或者说话方式不同,跟我们不是在一个世界里的了。对象和我们怎样和他打交道是密切相关的。
亲身例子:
- 和朋友去一家餐馆吃饭,用筷子吃饭,筷子一个长一个短一个,结果我们两个人拿的都是一长一短,还以为设计就是这样的,结果,筷子本身是有问题的。
描述的形而上学:我们的语言框架下向我们展现了世界是什么。
过去的形而上学:对这个语言不信任,试图想要摆脱这个框架,找一个凌驾于所有描述框架之外的绝对的普遍的终极的第一原理。它实际是在建构一种东西。
- 我们就像一个盲人在黑夜中行走一样,而语言就像光亮,当我们有了灯光后,我们辨别区别出了事物与事物的不同和差别所在。那么,这个语言是怎么形成的呢?是我们长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本体,空间等隐喻塑造而成的,它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此时,我们在用这个塑造成型的语言进行辨别事物,然后这个模糊的、混沌的、不明的世界也就向我们敞开了,这个世界有了秩序,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这个世界。而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只是被我们的语句结构成的世界。这个语言就像一个偏振镜,当这个世界之光通过镜片之时,我们只是看到了被我们过滤后的世界。其他的部分,因为它没有被命名化,没有被概念化,也就被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忽略了,而我们只对我们概念化的世界敏感。
当我们在说一句话、下一个判断时,一个默认的前提是我们有了语言和思维,此时,我们就是在用这个语言框架解释这个向我们敞开的世界。所以,我们所思考的世界都是被我们语言结构成的,它们是凝结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一个信念编织成的网络。正是因为这些信念结构组成了我们的惯性思维方式。当然,如果没有这个思维方式,我们难以行动。
奎因
逻辑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
本体论的承诺(ontological commitment)
传统本体论是客观的对象独立于我们在那里,
现在的本体论是因为我们语言给我们承诺的东西,也就是呈现的东西。
普特南
基础主义,表现主义,本质主义
塞拉斯
混淆了因果关系和判断关系。
因果关系是客观的,但是我们关于它们(感觉材料)的谈论是有对错问题的。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到一个绿色的桌子。”
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直观的知识,但这其实已经渗透了判断在里面了。所以,把感觉材料作为真理的基础也不能成立了。
三、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
没有重复,只不过你想着有个重复,然后把下一个出现的东西当成了重复,然后进行了归纳。有了一个理论预设在那里。
有寻找重复的倾向导致了重复的结果。
那些只能是类似的例子,从某种角度看来是一种重复(对我起重复效应的事情,对于只猪可能不引起那种效应。)
科学和非科学,与有意义和无意义之间混淆了。
形而上学非科学,但讨论形而上学是有意义的。
观察一定是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的。
托马斯·库恩
范式
例子:
一个父亲教一个孩子学会对这个世界进行分类,把那些要素看做是关键的,这个根在哪个范式下接受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一开始,孩子只看到了会飞的东西,他不会把它分为鸟、天鹅、鸭子。在他看来,这是属于一类的东西。他不会去关注它们颈部的曲线和长度。但,这时,他的父亲不断地训练他,让他知道,这个分类取决于这个鸟类颈部的曲度和长度,在这种情况下,他学会了把他们分为鸭子,鹅,等等。
同样一个感性刺激,你在不同的范式下面,你会对他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会对他怎么加以分类,会关注哪些,忽略哪些,都取决于它。不同范式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生活在不同世界中的人。但如果没有范式,你对这个世界的构成是说不出来的。
科学于非科学的界限。如果一个科学还没有一个范式,它就不能算是科学的。
puzzle
反常会不断地出现,因为科学理论实际上不是一个对世界本身的发现,不是一个真理,是我们用来和世界打交道的一种方式,它是一个有限的、传统的背景下面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因此它一定由于它的有限性而遇到进入到它的边缘或极端的阶段,所以会出现反常。反常一出现时,科学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忽略它。
当新危机到新范式出现之前,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科学家们一反常态哲学产生兴趣,对形而上学的方法产生兴趣。因为哲学是关于整体世界不同的眼光和看法,而范式是从某一个确定的角度对于世界的理解。当这种确定的角度和方式不能够成立的时候,就要寻找一个替代物,哲学恰恰就是寻找替代的,对于世界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旧范式和新范式,仿佛他们带着两幅不同的眼镜,他们的概念网络不一样,所以说他们是处在不同的世界里面的。
拉卡托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