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你喜欢的明星都去哪儿了?原来,他们都结婚了!最小的80后一代,也已经28岁了,80后那些年喜欢的明星偶像,自然也一个个成了家,生了娃。
继大型育儿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之后,《妈妈是超人》又把更多明星家庭育儿细节带到了更多的观众面前,明星养孩子跟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一众吃瓜群众都蠢蠢欲动,在第三季完结好久之后偶然翻到,一看就停不下来。(貌似我总是后知后觉,把早已火完的节目再重新捡回来看……)

作为一个老母亲,除了节目上的萌娃和明星,从别人的影子里也反省了不少自己的问题。适当的看一些高质量的节目,对生活是有改善的。
没有哪一个父母不需要学习,节目的片段缩影里是很多中国原生家庭问题的缩写,比如大火的话题炫富、二婚,姐弟恋,再婚家庭的原生孩子,留守儿童,原生家庭,妈妈对于孩子的影响,各种各样的。
用一句话来说明,即使你拥有了全世界,你还是可能会不快乐。豪门版的留守儿童安迪,沐浴在爱里的嗯哼和咘咘波妞,丧偶式育儿伊能静,原来一家人的温馨真的可以很温馨,原来残酷真的可以很残酷,节目里很多自然的相处小细节和撒狗粮式甜糯,也让普通人对婚姻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憧憬。
好老公和好男人都是别人家的吗?并不是的,我反思了很多,可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从小爸妈的感情是很奇怪的,我爸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完全的大男子主义,父母的性格一直矛盾感情也根本不好,父亲常年嗜酒,跟孩子基本无交集,家里的事情全靠母亲的,妈妈非常的辛苦,但一直保持乐观偶尔也自得其乐,但总免不了抱怨。当我做了母亲,我才越加明白妈妈当年是多么的不容易,她遇到了错的人,度过了不算愉快的一生,竟然还能如此乐观,她是绝望的,但可能是两个孩子给了她人生的支柱和安慰,工作自食其力让她尚且有能力自处,但小时候和妈妈在家,感觉得到的都是关心和温暖,同时也因为她的软弱让我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强硬。嗯,长大后,我一定不要过这样的生活,找到这样的男人。
小时候,我还挺早熟的,没有幼稚的叛逆,反而是很理性的走向了好的方向,也许这就是我很想远离家的原因,我太不喜欢这样的环境了,也讨厌这样的家庭氛围,直到现在,和家人是疏于联系的,我还有一个哥哥,感情也很淡漠,因为大家根本也没付出感情吧,都是莫名其妙安排的家人吧,虽然大家都貌似很好,但内心里是不认可的,都是一群不懂得爱的人,凑在了一起。
也许是上天厚待,我离开了家乡,我遇到了爱我的人,也就是我现在的老公。他是一个很温暖的人,至少现在变得更加温暖。会下厨,爱孩子,对人和善,也很温暖,我们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
直到我最近发现,对女儿潜在影响是如此深远,我的不善于表达,在家里表情过于严肃和焦虑,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别的孩子相比,显得更加内向,不爱表现,逃避镜头,很少笑容,小小年纪有思虑。看到节目中的温暖氛围,原来孩子是应该沐浴在爱里的,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对待他人的方式,都说育儿如育己,孩子从你眼中看到了世界,你从孩子的眼里看到了自己。
看看自己吧,焦虑,暴躁,易怒,难以与人亲近,一个没有社交的母亲,想逃避在孩子身上花时间的自己,是一个自私的母亲,经常下班之后回家之前,都有点像逃脱每天的routine,想要一些改变,害怕受伤,所以总是容易自我封闭,但真的是一个普通人呐,高冷,傲娇,用星座特性来搪塞,做不好的自己,容易悲伤,为什么自己不能变得更加温和和温暖,与世界和解,不要过于固执和强势,放得柔软,会更加舒服。改变自己,一定是痛的。但自我成长,一定是值得的。
看了节目之后,触动很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立马就把自己的行为做了改善,行动力也是颇为强大了。对我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改变有三点:
1、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更加友善和接纳,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我们有时总是把自己最糟糕的一面展现给家人,懒得掩盖自己的真实,但即使对待同一件事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接纳的。对于孩子,营造一个友爱的家庭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改善自己对待伴侣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态度,不要冷淡和不耐烦的,应该在平时刻意去留意和练习,不然对于孩子来说,即使ta拥有了全世界(特指物质上),ta小小的世界里也是不开心的。
我自己是一个比较高冷的人,也不是特别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从心理学上讲,内在的动力不是由人际交往中汲取,而是更多的从自己的内心获得能量,觉得处理人际关系非常的消耗精力,也觉得是负担。内向的人并不一定不爱人际交往,也不一定是自卑、孤僻,只不过他们的能量来源不同而已。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了解自己的性格,自从看到了心理学家荣格对人的人格特质的介绍之后才一语成谶,说得真的太有道理。
1921年,心理学家荣格通过观察分析,将人的人格特质划分为内向、外向两种类型,这种划分的依据是心理能量的指向方向。
具体而言,内向的人更倾向于从自己的内心获得能量,更喜欢独立思考、自我反思、安静的独处,而外向的人则更乐意去通过社交、互动,来获得能量。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这两种类型的人格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能量的来源不同而已。
我自身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有归功于受到原生家庭影响,我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家庭气氛一直都是严肃而紧张的,大男子主义的父母对于母亲的态度粗暴和鄙视让我内心一半畏于权威,一半又不屑于重复母亲的忍让和懦弱,我并不是独生子女,还有一个哥哥完美的继承了父亲的暴躁和大男子主义,关系一直不太好,年龄8岁的差距和地域根本不是原因,家人从来对我来说并不是港湾,而是一堵堵冰冷的墙和囚笼,让我一直想逃脱。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要背井离乡,过理想主义中更好的生活,可能内心想远离的不是故乡,而是家人吧。
父母最终也对自己两个孩子的还有一部分是对现实的为力的些微丧丧的抑郁,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自己的小时候直到整个青春期都是有些抑郁的,甚至直到大学四年,因为分数的不理想,从小县城到大城市的落差,18岁的自己,也是一直处于焦虑的边缘。但我和别人对待困难的方式不太一样,我会选择迎难而上。
我矛盾而双重的性格,对于事物可以成熟而看透,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复杂和矛盾,应该是源于家庭的父亲和母亲的两面,暴躁失控的父母和忍让温润的母亲,在如此复杂的家庭环境下,残存的温暖是母亲的用忍耐和付出换来的,几十年父亲家务从不沾手,印象中操劳厨房和家务的永远是母亲,而且她的辛苦和劳累并没有得到自己伴侣的丝毫承认,还伴随不定时的辱骂和失控(父亲经常酗酒,经常喝得不省人事回家撒酒疯),小小的我童年里经常伴随的是恐惧和担忧(常常担心和想过父亲醉酒后的各种意外,也讨厌他不省人事后的行为失控,比如喋喋不休,呕吐后的恶臭,),在我看来不能善待家庭和家人是极度没有责任感的恶劣行为。
但无论怎样,至少我还是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长大的,父亲虽然嗜酒,对母亲不好,但对自己的孩子还是不错,虽然缺乏耐性,但在心情好以及清醒的时候,还是不会对子女有太多干涉,态度也算友善,而且因为从小学习一直不错,属于一个让父母操心很少的孩子,也就那么平平顺顺的长大了。因为心里很清楚,只有努力才能改变现状,才能离开小县城,才有可能过自己向往的另一种生活(小时候对城市生活还是很向往的,最喜欢的城市是上海,因为够摩登吧)。
正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家庭成长环境,我更加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潜在影响,也试图改善自己的生活氛围,我开始更加温和地说话,在意和伴侣的互动关系,在情绪恶劣的时候选择闭嘴,放松僵硬的面部表情,僵硬的自己和僵硬的话语,会让孩子更多处在应激状态,希望这个小家伙被爱包围。
学会温和的说话,减少情绪化。孩子反而变得更加懂事和善解人意。给他们一点时间来想一想,事先商量一下,我们只是在互相陪伴。
2、减少自己负面情绪对他人的输出。不要简单粗暴不顾后果的地只顾发泄情绪,在跟孩子的沟通中,更多的耐心更多的肯定,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更多地以欣赏的态度去肯定,去沟通,少用情绪化和吼叫的处理方式。时刻记得孩子是白纸,你如果对待ta,ta就如何对待你,正确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在早期的心理互动存折里,为TA们存进更多欣赏和赞许的底气,是作为父母应有的先见之明。
3、疗愈自己,良性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家庭氛围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来说影响最大,无论你的原生家庭如何,当你为人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所以察觉自己,疗愈自己,把爱传承,在关键性的育儿问题上坚持正确的言传身教,孩子会不知不觉被家长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