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作家。她以纪实性文学作品最为出名,以独特的风格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在中国出版了《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锌皮娃娃兵》等。
她出生于苏联,因为独立报道和批判风格,她的活动曾受到政府的限制。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还曾被指控为中央情报局工作,电话遭窃听,不能公开露面。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回到明斯克居住。2015年瑞典学院将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她,以表彰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
作为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作品自然是掀起了一番阅读狂潮。我自然也想找来看一看她的作品,《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都已经看了,今天翻开了《锌皮娃娃兵》。
她的作品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她的关注焦点永远是人,她成功的代表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第一次看她的作品时候,看到一个个灾难幸存者的口述,书里面记载着受污染世界里骇人的生活,有一种熟悉感,可能因为苏联是我们近在咫尺的社会主义国家吧。斯拉夫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深入骨髓,一方面认同牺牲自己,一方面又对个体的集体而感到愤怒。看完了,总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不寒而栗。所以本来决定不再看了。谁知道又翻起这本《锌皮娃娃兵》。
这是一部纪实作品,她用第一人称忠实地记述了亲历阿富汗战争的俄罗斯士兵,妻子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其中一批20岁左右的俄国青年人战死在阿富汗。
死亡也许永远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被战争扭曲的人性。经历了死亡和战争以后,回来的人才是最让人痛心的,他们不被时代所接受,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其实我对某些历史时期的作品和人物事件是相当排斥的,比如说我对近现代30年的作品,基本上从来不看,对于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影视作品,也从来都不关注。就像现在正火的一部特殊时期的电影,我连看过的念头都没有。甚至连一些电视上的新闻都不再看了。
人世是如此的艰辛,既然能让自己活得平静一点,我何必去找那个不痛快呢,我成为不了一个揭示人性的人,我就避免去触碰人性的黑暗。
不能做一个伟大的人,就做一个本本分分认真的好人就可以了。
也许会被一些道德高尚的人抨击为所谓的犬儒主义者,利己主义者,自私的人,可是我又能改变什么呢。
随便欣赏由历史带来的个人或者国家的痛苦灾难与悲凉,我们又能够做什么,又能够从中获得什么呢?
难道不是一遍一遍挖开别人的创口,给自己带来一份别样的观感吗?我不知道,但是我不忍看也看不下去。《锌皮娃娃兵》,我想我还是会放弃吧。
对这种用自己的笔和心灵,为人民揭示真实的人,我致以崇高的敬意。
无戒365日更挑战营第63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