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最近火了一把,影片讲述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将两个个女儿训练成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具体细节,请去电影院奉献自己的一票吧,满分推荐。
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好的影片不同的人看了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作为一个为教育孩子迷茫的新手妈妈,我从家庭教育方面有一些思考。
第一,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家庭中,很多爸爸在陪伴教育孩子方面都是缺位的,导致孩子特别粘妈妈。妈妈的爱和爸爸的爱对于孩子还说有不同的意义,特别是孩子三岁以后,男孩子从爸爸身上学习男性的冒险精神和力量,女孩子从爸爸身上获得异性的认同和欣赏。爸爸带孩子往往更粗犷,不拘小节,一般更理性,更严厉;妈妈往往更在意细节,更温柔,更容易妥协。电影中爸爸对孩子们的训练是非常严厉的,要求每天五点起床训练,不准吃任何油炸食物,妈妈看到孩子那么辛苦可能就放弃了。希望越来越多的爸爸参与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中来,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影响孩子的性格,也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择偶观。很多孩子小时候都特别崇拜爸爸,长大后男孩子极有可能会成为爸爸那样的人,女孩子选择一个像爸爸那样的配偶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第二,坚持的原则和重要性。
爸爸在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以后,决定自己训练两个女儿,并且设定一年的时间,用一年的时间来检测自己的决定是否可行。
这一年两个女儿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嘲笑和不解,还有日复一日刻苦的训练。她们反抗过,在好朋友的婚礼上明白爸爸是真的爱她们,让她们以后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早早嫁人。最终他们获得了各种奖牌,从摔跤中获得自信从而爱上了摔跤。
孩子都是贪玩的,学习任何东西都不是完全快乐的,特别是学习新东西需要坚持和耐心。现在很多孩子都上兴趣班,如果只是随便学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是没有任何收获的。我小时候哥哥叫我学写毛笔字,我随便写写,后来没人监督就不了了之,现在我总是在想如果那时候坚持练字现在的字肯定要好很多吧。著名钢琴家朗朗小时候练琴每天都是四小时以上,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人都有惰性,何况是孩子,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坚持,坚持的方式方法是每个父母需要学习的。要在正确的路上坚持才有意义,所以父母的眼光和格局就特别重要。当然每个父母可能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比如说,我学习中医,发现学习经典特别重要,而我小时候没有任何国学底子,所以学起来特别费劲。经典是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之所在,不管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从小坚持学习经典。又比如说,语言学习也是要从小耳濡目染的浸泡,比大了再学能省很多劲。至于其他的能力培养,我也没有那个能力,目前只有尽力不去破坏就好。总之,要想孩子坚持做某些事,父母就得坚持不能偷懒。任何成功和好习惯都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坚持。
第三,了解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
有句话这么说“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实际情况不尽然,有种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好,做父母的自觉不自觉地会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有时候还会气急败坏地蹦出“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孩子!”,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说出来的话却是那么难听和让孩子伤心。
电影中大女儿在国际赛事中一次又一次失利的时候,爸爸知道她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决定自己去指导女儿,而不是迷信所谓的国际水平教练,相信自己的女儿一定能拿到冠军。
电影的最后,女儿在反败为赢的最后一击之前的心理活动,“爸爸不可能每次都来救你,你得靠自己”,我们为人父母,尽力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剩下的就交给孩子们自己吧。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重要性不言自明。什么是教育?杜威说:教育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