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丑老丫
我的家乡“中阳”是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县城,曾留下不少古老的岁月痕迹,历经战争、文革、改革等岁月流年的洗礼,虽说现代化的建筑覆盖了不少古老的建筑痕迹,但仔细观察细心寻找还是可以寻访到些许古迹的踪痕。
县城中心的烈士楼那是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标志,按史料记载,它虽是民国初年的建筑,但因为它高大威武,独具匠心,又与现代建筑风格不同,所以更具古老的韵味。
如果你漫步于一些胡同小巷,不经意间一驻足、一抬头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古迹的尊容,诸如门庭、木大门、匾额、楹联,被摸的发光的石狮等,这些古迹诉说着曾经的古老岁月。
《美篇》里有位自称“东方红”的中阳籍人士,把中阳城内几条街道曾经的古牌楼做了搜集和整理,文中是这样说的:“以烈士楼为中心的二十二座石牌坊、木牌坊曾矗立在城内的南街、北街、东街上,其中13座为石牌坊、9座为木牌坊,这些牌坊雕刻精美,宏伟壮观,是为旌表、颁赐在朝为官、在邑有德的进士、举人而建造的,展现着这些进士、举人的荣耀和文化的辉煌,排列一街、誉满三晋,成为万民所仰的历史景观”。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古牌坊在文革时以扩街为由遭到捣毁和破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牌坊所旌者都是有德于国家,有德于乡梓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他们在朝清廉勤政,著称社稷,在邑发展文化,执教书院、修路葺庙,助弱扶贫,德布乡梓,朝庭升赏,邑人感念。
这些古牌坊的记载,传而不休,虽说坊迹已经无影无踪,但坊迹文化多多少少还是被留传了下来。从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热情,还可以“沐浴传统文化,传承先贤精神”。
电视剧《一门三进士》,就是根据县城南街王氏家族的先辈留传下来的真实故事作为创作核心,以史带人,以人言事,客观立体地塑造了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让尘封在历史中的人物重新鲜活,为文献赋予了人性的温度和热度。
中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不少有心人对古建筑、古遗迹做过收集和探寻,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这些″古"迹事收集起来相当艰难、复杂、繁锁,有的需查资料,有的需实地查找,有的需访问追寻,甚至掘地深挖细探,从作家贺启亮的《中阳民间故事》,到东方红的美篇《再述山西中阳古牌坊的辉煌》,乃至武建邦的《碑刻拓印集》……,这些热心人从“古”事中,一点点搜集、推敲、编辑、撰写出一篇篇故事,一本本作品,一集集华章,都是对中阳古代文化的一种总结韵补,彰显的是中阳古代文化无穷的魅力,赓续的是古今文化历史,弘扬的是中阳传统路,提振的是复兴路上的长征精神。借古人睿智,成就今天的中阳。
物华天宝龙凤都,
世易时移墨客嘘。
古韵声声今犹在,
“五彩中阳”换旧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