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代智者为何钟情于门匾之美:解读门匾背后的智慧传承

古代智者为何钟情于门匾之美:解读门匾背后的智慧传承

作者: 宗谱链_让家谱文化流芳百世 | 来源:发表于2023-11-13 10:48 被阅读0次

    匾额,又被称为扁额、扁牍、牌额,通常简称为扁、匾或额。在中国古建筑上,常见匾额的存在。匾额将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诗文辞赋、书法艺术、建筑美学融为一体,通过集字、印刻、雕刻和色彩的综合运用,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匾额以其精炼的诗文、高超的书法、深远的寓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按照用途划分,匾额大致可分为官匾、寿喜匾、门匾、庭院匾、牌坊匾、商号匾、文房匾等几类。

    官匾通常由官员悬挂,用以表达其为官初衷和抱负,以悬金匾形式告知民众,并以此自勉。官匾多见于公堂之上,内容多以表明清廉勤政为主,例如“明镜高悬”、“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

    寿喜匾则是民间礼节和风俗中常用的匾额,常作为祝寿或庆祝喜事的礼物,如“寿比南山”、“华堂永昼”等。

    门匾、庭院匾、牌坊匾实际上是建筑物的一部分,用以指示地址或展示当地的自然与人文风光,例如故宫大殿的殿名匾,以及一些富有诗意的表达如“钟灵毓秀”、“紫气东来”等。

    在一些地方,民居大门口、厅堂或楼房上常悬挂与姓氏堂号相关的匾额,以显示家族荣耀,如姓张的家族可能使用“金鉴千秋”、“渔阳惠政”;李姓使用“西陇望族”、“北海名流”;林姓使用“西河世泽”、“九龙衍派”等。

    商匾则是商家为招揽生意而悬挂的“广告”,用字遣句吉祥如意、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例如酒楼上的“太白遗风”、“刘伶停车”匾。

    而今天我们主要谈论的是文房匾。

    文房匾,即书斋之匾额,大致起源于唐宋时期,但在明清时代,悬挂这类匾额的风潮愈发兴盛。

    古代读书人,特别是那些从政的文人,通常会在书斋中安排一处宁静的空间用于读书和治学。为了满足审美需求或者彰显个性,他们常常在书斋大厅或墙壁上悬挂匾额,这就是文房匾。为书斋取名也是一种传统,结合书斋的实际环境和个人生活境遇,赋予一个独特的名称。

    文房匾通常用长方形木板制作,也有石板或竹子的制作。匾额以素面为主,文字通常为镌刻,也有一些是镶嵌鎏金铜字,或者使用腐蚀、烙烫等工艺制作,字体古朴,宛如石纹,被称为“擘窠书”或“署书”。

    文房匾除了书斋名外,一些匾额还会在旁刻有小字题跋,解释匾额名称的来源,或者加刻一些诗文短语,并在落款处,以镌刻的方式展现书写者的印章。这些诗文和印章既精致又不繁复,与大字的匾额形成对比,丰富了整体艺术效果,美化了书斋。

    由于文房匾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清代的文人士大夫和贵族家庭都将文房匾视为不可或缺的装饰,否则书斋可能显得冷清无趣。

    近代的一些文化名人也在各自的书斋匾额中展现了其风采和才情。例如,鲁迅先生幼时读书的书塾上悬挂着“三味书屋”的木匾,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林则徐书斋上的“制怒”匾额则表达了对冷静慎重处事的自警;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寓意深远。

    与其他书房文玩相比,文房匾除了具有审美价值外,并不实用,因此并非每块文房匾都值得收藏,收藏者更多地会选择精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智者为何钟情于门匾之美:解读门匾背后的智慧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xd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