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互和界面设计上,我建议要学会些许“拿来主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
这个观点或者想法起源于2020年,当时我刚加入当前的公司,被派去支援一个省级项目,我接手的时候软件已经在通用产品基础上、按照客户的需求修改得七七八八了,就是个OA、附加了政府的三办、集成了很多业务能力,按说OA行业已经很成熟了,但这个项目一开始却反馈不好——当然这在前期很正常,于是没涉足过OA领域的我,开始思考如何改良系统,尽管最后因为工期等原因没能按我的想法做修改,但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整体上,从用户体验五要素来分析,框架层的设计被吐槽最多,因为战略层和范围层受合同限制可解释,结构层用户知道改动难度大,表现层则可以快速调整去满足用户,唯独框架层是从用户角度来说,能最直观提升且感觉最容易修改,但尤其一开始的设计不够灵活,改起来很有阻力。
总之,我去了解了客户推荐的系统、也琢磨了一些行业头部厂家的产品,同时看了客户使用的旧系统去了解他们的习惯,最后结合个人体验,得出了我自己的观点,并且一直影响着我的观点:
在设计上,不要轻易尝试教育用户,不要一味地追求创新,尤其是在成熟的行业里,去直接用那些被广泛传播的“好”,这些“好”肯定是经过大众检验和沉淀的,要学会些许“拿来主义”,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
我对新人的操作建议主要如下:
(一)有针对性的“拿来主义”
1. 向“物”学习-借鉴和模仿竞品
我们首先可以借鉴和模仿成熟产品,可以去调研行业头部及竞品设计,也可以去网站如站酷、花瓣网等UI设计网站,或者是一些原型托管网站,去了解好的设计和流行趋势,学习他们的共通的地方。这里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
2. 向“人”学习-求助和请教专家
我们身边肯定存在很多专家、大牛,我们可以在网上、论坛或者微信群里等付费或者免费请教这些经验丰富的人群,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就是我们的同事,比如ui 设计师、前端工程师,他们都是最专业的人,我们完全可以咨询他们的意见、建议,寻求他们的帮助,当然,我们还需要有自己的辨别、甄别能力。
(二)需长期坚持的“拿来主义”
3. 从“主流教学”的渠道学-教程和书籍学习
现在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等都已细分为成专业领域,网上的教程和书籍也多不胜数,尤其是书籍,很多都是前人经过实践总结的精华,可以给我们指导和启发,帮助我们整理思路、少走弯路。
*书籍推荐: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作者是美国罗宾·威廉姆斯(RobinWilliams),书中将设计原理浓缩为:“亲密性、对齐、重复、对比”,我自己很受用
大家可以在我的文集【读书笔记】下看《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简读一文,快速了解书的内容。
4. 从“分享讨论”的角度学-公众号和论坛学习
通过公众号、论坛或者一些大佬的博客,可以了解其他人的观点、依据等,开阔眼界的同时更好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库。
(三)“拿来”变成自己的东西
5. 收集和沉淀
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和沉淀为自己搭建材料库:学习到的信息库、过程中的成果库、总结形成的知识库等。产品经理最常用的原型库,包含界面布局、组件等,很多大厂都有沉淀,如antdesign、axhub,可以进行收集、整理,供自己日常使用。在这点上我醒悟的比较晚,但好在我自己有个随笔记的习惯,很多知识和想法我会随手记录下来。
6. 重组和探索
学习和收集别人的东西之后,我们需要慢慢结合自身条件、需要等,进行重新组装设计,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或者满足自身场景需要的设计,进而在实践中找机会应用检验,我觉得到这步,需要很强大的总结、思考和举一反三能力。
据说!!乔布斯经常听取别人的想法,然后迅速转化成自己的灵感(《史蒂夫乔布斯传》),这个可能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
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会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设计,我们也会慢慢找到或者形成自己的设计原则,我自己在设计中几个重要的原则/注意事项(暂时想到这几个,后续再慢慢更新):
(一) 战略层: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设计前,我们必须要承认,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只需要满足核心用户的核心业务即可,否则会变成四不像
(二)范围层:能简单就不要复杂!
功能及功能设计,越简单越好,复杂的东西难体现重点,也存在用户感觉“难用”的风险。
(三)结构层:功能和内容要明确分类!页面跳转层级不要太深!
那怕业务上没分类,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分类,这是全盘展开的骨架。
建议不要超过3层,2层最好,不要让用户动脑子想自己在哪里
(四)框架层:内容及组件注意对齐!页面重点内容不要过多!
那怕界面元素很过时,但是一定要和左、上、右等边角对齐,这样内容的可读性会很好。这是从书里学到的,下篇文章再展开。
想要用户高效地使用每个页面,核心内容保持在3-4项即可,因为人在同一时间能理解、记忆的差不多就是这个数
(五) 表现层: 就用最常见的
用最常见的配色、元素、外形、字体,不特立独行,同时能灵活配置的尽量可灵活配置。
我个人说的这些,是尽量保持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中规中矩,好的一面是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不好的一面就是缺乏创新和亮点,但创新是需要氛围和条件的,创新出来的东西应该拿去小范围验证过后再推给用户,如果有这条件,当然要创新啦,不然就是在消耗我们在客户那里的信用账户!
网友评论